万维钢在解读《搜索的乐趣》中提了一个话题:“知识,到底是什么样的”
“书上的知识是死的,互联网上的知识是活的,永远都在生长和更新。而这恰恰才是知识的本来面目。”
那我们都指望搜索引擎学习知识吗?
“有些知识是分层的,你不会初等数学就理解不了高等数学,什么搜索引擎也帮不了你。这样的知识必须努力学习。但我们要学的是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我们得学习各种模型。知识可以随时更新,而方法只会慢慢演化。真正的专家是拥有专业眼光,能立即发现实物的关键所在,掌握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人。专家不必掌握所有知识,但是得知道新知识该往哪放。就算有时候他们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帮助,也得先知道怎么跟人对接才行”
王煜全的的留言也是相当精彩“知识的建构至少在三个维度上发生了延伸:
第一是从体内到体外,以前能存到脑子里的才是知识,要用好脑子里的知识需要记忆力;现在能存在网上的就可以是体外知识,要用好网上知识需要搜索能力
第二是从显性到隐性,以前是写到教材里的显性知识更重要,现在是更多人脑子里的隐性知识更重要,要用好隐性只是就要会混专业社群、建立专业人脉。
第三是从固定到不断新增。以前一个新知识发现出来之后长期不变,要用好固定知识只要知道适用范围就好;现在知识的范围在不断伸展交融,新的知识在相互的学习和激励的过程中不断涌现,要让知识发挥更大价值需要学会提出问题,并汇聚各个领域的可能的解。
要掌握第一个维度需要懂技术
要掌握第二个维度需要懂社交
要掌握第三个维度需要能相互激发。
这些才是孩子们乃至成人活在未来的必备技能,现在的只强调把显性、固化的知识死记硬背到体内的学校教育明显已经不适应时代了”
给我的启示
查理芒格据称有大概100种思维模型,在芒格看来,事间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知识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学习所有重要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的重要理论,熟练运用来自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
简单点说,就是吸收多学科的知识(不用成为专家,但是一定要掌握基本原理),从每个学科总结出特定的思维模式,融汇贯通,依靠综合思维模型框架进行思考和决策。
这些思维模型,我们必须要先学会,不然,我们的思考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局限。就好像你没接触过天体物理学,虫洞的假想就不是你能提出的。你不懂日语,你的思考结构当众也不会包括包含wabi-sabi这类的日式美学的理念。我们的知识面越广,思维局限和漏洞就会越少。
当有了思维模型后,我们有了思考的方向,遇到一个问题,再采用搜索查找的方式,迅速搜索知识。
总之,多学习吧,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我们现在获取知识比以前要容易的多,各种知识付费,花个几百块就能听到全国最顶尖的金融学家,科学家的课程,得好好珍惜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