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部委工作过12年,并在同侪中以最快的速度晋升处级干部。虽然我离开体制已3年有余,先后经历了互联网和风险投资两个高度市场化和充满创新力的行业,在但体制内所养成的习惯仍在相当多的方面影响着我。
体制内的经历,不只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已,更是对人生的全面塑造,甚至会带来阶层的飞跃。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份职业并不是一份适合绝大部分人的“广谱”职业。
实际上,我离开体制后,有不少仍在体制内的同事、朋友希望了解自己如何离开体制,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从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性格、能力与职业的错配,实际上是影响了个人的职业发展。因此,我希望利用自己的职业经验,从几个简单的维度来帮助你判断自己究竟是否体制内的工作,并且能在这份职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维度1:你是否具有影响周围人和事的能力
与市场上大部分工作的结果驱动不同,体制内工作第一大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流程化“和严格的”规则性“,在流程和规则中的平衡与协调往往是区分个人能力高下的“金标准”。领导口里的“眼力见”,同事眼里的”会办事“往往就指的就是这种平衡与协调能力。
在体制内,平衡能力最强的人往往会被放在办公室、综合处(科)等部门,与一把手领导发生最直接的连接,也自然会被其他人获得更多的晋升机会。如果再去翻看一些领导的成长路径,往往也会发现他们
如果对平衡与协调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进一步具象化,实际上是指个人对周围人和事的影响能力,包括触达能力、说服能力和反应能力,这三点构成了影响周围人和事的宽度、强度和速度。
1. 触达能力
触达能力指的是可以根据情况快速定位关键人物、链接到关键人物的能力,这在体制内极为重要的一项能力。排除一些非常专业和垂直的岗位,体制内大部分岗位都是与人打交道的活。
如果性格上并不热衷与人打交道,在学生时代也缺乏学生干部、社团等岗位的历练,进入体制内会让你迅速处于不利的地位,因为触达能力并不是后天能通过刻意训练立刻达成的。
在我12年的体制内生涯中,见过非常多性格温和“老实人”,他们学历背景都很出色,但并没有在体制内走很远,核心但在于关键时刻的触达能力不足,没有很好的完成任务和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了培训、轮岗和晋升的机会。
2. 说服能力
说服能力的高低并不单纯在于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恰恰相反的是,“巧舌如簧”在体制内很多时候还会成为劣势,所以在学生时代如果自认“雄辩”的人,往往却容易因为没有管好自己的嘴,没有说对话,而并不适合在体制内发展。
真正的说服能力在于“换位思考”下的逻辑能力,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和自己的立场出发,厘清自己的理由和对方有可能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后进行沟通。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期待“零和博弈”,也不能只当老实人。这种能力是一种不断打磨和训练的方法论。
在我初入职场的时候,几乎每次重要沟通时,我都会提前写下沟通的要点,防止自己说漏和说错。直到今天,我也依然保持了这个习惯。如果对口才”过分自信“、做事喜欢push他人的同学,其实也是不适合体制内这份工作的。
3. 反应能力
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最安全,因为有规则和流程的支撑。选择体制内就是进了保险箱,不犯错就可以高枕无忧。
实际上,当前环境下,体制内事务已经具有了高度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指的是,必须尊重确定的规则和流程,但又必须对突然出现的紧急事件和新事件做出及时合理的应对。这种反应能力是体制内平衡能力中段位最高、也最核心的一种。
这几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官员因为重大事件的应对不力而被撤职,他们往往已经在体制内浸润多年的领导,并不是刚进机关的新人,但也正因因为拘泥于现有规则而失去了应该有的应对能力。如果你对新鲜事物缺乏足够的好奇心,那往往很难生长出高超的应对技巧,在体制内也容易沦为“螺丝钉”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