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古代的内阁最高首脑。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可历史上如此大度的宰相倒真的没有几位。单论北宋一朝,宰相辈出,而才干品行俱佳的倒没有几位。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宰相,正是凤毛麟角中的一位,一生淡泊,不争名夺利,临老了不糊涂,还帮皇帝物色了一位彪炳青史的宰相。
毕士安,北宋真宗朝宰相,山西大同人。大同那时候被称作云州。所以史书称他是云州人。
他出生时,云州被契丹占领尚不满两年,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11岁,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还没有出世。所以吴峦守云州城,这三位都没有见识到。
他22岁的时候,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国号宋,定鼎汴京。
汴京和云州的直线距离是1500里左右,如果八百里加急,两天就到。所以一旦出现军情,汴京城的压力可想而知。
毕士安知人善任,最值得称道的就是举荐寇准一事。
当时,真宗皇帝初登大宝,前任宰相出缺,毕士安因为是帝师的缘故,近水楼台,先被皇帝安排做了左宰相,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北宋不同于大明,宰相有两位,左宰相有了,还需要一位右宰相。
可是,右宰相选谁呢?真宗皇帝犯了愁,就去请教老师。
毕老师沉稳老练,把朝中的大臣过了个遍,就对皇帝说:“寇准忠义两全,善断大事,我以为是宰相之材。”真宗就准了他的举荐。
寇准任宰相后,有一位小市民叫申宗谷的诬告寇准,毕深知寇的为人,极力为寇辩护,查清诬告案件,将申宗古斩首,寇准才得安心政务。
这是毕士安的知人。
就在这一年,辽国统帅萧挞凛领兵从云州城出发,南下侵宋,军锋直抵汴京城北三百里的澶渊城。北宋朝廷大为震动,澶渊城战略要冲,一旦有失,汴京将生灵涂炭。大臣们迁都主战争论不休,皇帝胆小怕事,军情不能果断裁决。
这个时候,自带光环的寇准出现在朝堂之上,正色严斥那些主张迁都的大臣,并把一位大臣发到前线督军。
寇准又联合了朝中主战的老臣,一路护送真宗御驾澶渊,迫使辽邦不敢进犯,只好订立澶渊盟约,双方罢兵议和。
澶渊之盟,为宋朝争得了百年的和平。盟约之后一年,毕士安去世。
狭路相逢敢亮剑,寇准的过人之处便在于此。
这是毕士安的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