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一位企业老总的茶室里闲谈间,有人突然指着墙上悬挂的一幅字说:“某某(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写得字越来越难看了”。
其时在坐的六七个人,大概只有茶室主人深谙书法“功夫”的内里,但他只微微一笑。旁边有人却没附和,指出书法不是以写得好看代表水平高低。我也随口说出“苏东坡还自称‘石压蛤蟆体’呢,舒同的字也不好看,却自成一家”。那人更不以为然:“字写出来不就是给人看的吗?我那高中刚毕业的外甥从没练过,提笔一写就一板一眼刚劲有力。你们这些行家眼光就是跟大众不一样!”
我不是什么“行家”,只略略知道要习练书法得不能绕开一笔一画的反复临帖。
仅仅过了半天,差不多同样的场景在昨天上午的一个微信群里意外重现。一位网友将自己写的一首所谓“七律”放到群里求赞,一个文学爱好者群。同样的,群里许多古诗较有造诣的“行家”无一发声,但是到一众诸如“意境美”、“真情流露”等等夸赞后,却也突然被引出了一句“对仗和平仄都不对”。
我只稍稍懂点近体诗的规则,也看出这首诗的问题的确不少。作者回复批评很谦虚表示不懂格律,希望多加学习。旁边有人却不干了,明确表态不同意那个“行家”的观点,指出诗词讲的是意境和抒情,没必要去刻意讲什么对仗平仄那些套路。作者这时跟上解嘲:“也是,又不是去考科举。”
我没有作声,只在心里说了句:“那倒是,科举连仄声韵也不考呢,甭说打油诗。”
其实严格说来,那一首连打油诗也算不上,然而再想想诚然如此,但用来自娱自乐又何尝不可呢?稍稍留意便会发现,一些顺口溜在民间要比那些引经据典的名家诗词更受欢迎。就如有多少人愿意去歌剧院胜过“二人转”剧场?有多少人能深刻了解莫奈马奈们印象画的意境?或者又有多少人能不用“翻译”而在张芝张旭们的草书前不“开卷惝恍令人愁”?
今早又仔细反思了一下。同样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欣赏角度之外还有层次的差异,比如你鉴赏品评“阳春白雪”却断然不能喝止“下里巴人”们的自娱自乐。苏仙东坡在批判王安石的文化专制时,就以为其“患在于好使人同己”。王安石之“患”,用现代的话,应该算一种“强迫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