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绛云钗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电影《动物世界》,结合它是一部电影的语境,大概能猜出其探讨的是人类在社会中隐藏的“动物属性”。
但据我了解,从开拍到宣传,从主创到路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却是赵忠祥的《动物世界》。
难道《动物世界》也能成为一个IP改编成电影?
电影是改编的没错,但改编自福本伸行的《赌博默示录》。
导演韩延说他的团队也曾为这部电影拟过很多其他的名字,就是为了把人们思维固有的《动物世界》和电影《动物世界》区别开来。可是一一筛选过后,导演自己还是坚持了这个片名,因为他想表达的东西就是“动物世界”,再没有更贴合主题的名字。
当选定这个片名,这部电影就注定要带着定势思维的偏见面见观众。
导演决定直面人们对“动物世界”的固有印象,却在一开始也带着一丝刻板印象找上了男主。
现如今影视圈的乱象使得人们失去了对影视作品的信心,特别是由拥有漂亮脸蛋的当红明星出演的作品,更不被看好。批判“小鲜肉”、“流量”明星不敬业、演技差成了一种政治正确,可又无奈于这些明星的商业价值,纷纷在资本面前低头。
大抵导演最初去找号称“四大流量”之一的李易峰出演就是带着以上想法去的。他自己也说,从电影开拍开始他就做好了李易峰要三天两头请假去参加其他商业活动的准备。可没想到,他提出电影需要两个月的筹备期,但李易峰为他足足等了四个月,期间没有去接其他的商业活动,也没有轧戏。到电影杀青,李易峰也只请过一次假,理由是去看中医。而剧组主动给他放过一次假,仅此而已。
《动物世界》
被人们贴上“流量”、“小鲜肉”等词的李易峰,不管他本人承不承认都已被架上了风口浪尖,他享受着这些词带给他的商业利益,也必须承受着这个词附加的偏见。
将近一年的低曝光率,不上综艺,没有代言,没有热搜,人们甚至以为他是不是就这样过气了。用“流量明星”的思维看他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在用普遍思维看人时却忘了“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显然李易峰没有接受别人给他的定义,他想撕下这些标签,自然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
好在韩延导演通过实际接触,主动撕下了贴在主演李易峰身上的标签。两人也成了互相成就的好兄弟。至于你们是否肯撕下标签,那就看你们自己了。
“苏格兰黑山羊”——人一旦认定某件事的时候,就容易变得片面。
回归电影本身,其情节也涉及了“思维定势”。比如,主角郑开司抓住人们“均衡思维”的漏洞赢牌,用数学上的“苏格兰黑山羊”理论完成局势反转。游戏是很简单的“石头 剪刀 布”,难的却是对人们滋生出的种种可能性的精准预计。这也是人性复杂之处。
电影拍成什么样终归是要靠观众检验。在这部电影连点映都还没开始之前,我就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预计《动物世界》是烂片的影评文章。
很多影评人凭经验判断都不看好这部电影,大体来说就是因为它结合了大部分烂片都有的因素:
面瘫明星+过气好莱坞明星+“特别出演”的戏骨
这个判断方法对于大部分影视作品来说都能成立,偏偏电影《动物世界》就是一匹黑马,因为它开创了国内影片的新类型,意味着没有“前车”可以借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打破惯性的创新。
影视作品和演员往往相互成就,而作品的好坏最主要还在于情节是否立得住。情节立不住,演员有逆天演技也难以弥补内容本身的尴尬。这部电影的剧本由导演亲自操刀,获得了原作者的认可授权,至少情节上的一贯性是能保证的。剩下的就是电影的完成度的问题了。
电影的制作把钱花在了刀刃上。特效货真价实,演员没有掉链子,故事中虚幻与现实相结合,加上并不违和的人文情怀都构成了影片整体的加分项。
故事是可以的,不过要说故事的内容有多深远的意义也没有,就像《甄嬛传》虽然赚足了收视,你还想把它拔高到批判封建婚姻制度的高度也是有点扯。人性是普遍的人性,在表现上也没有刻意追求“黑暗向”的揪心,所以也有打差评的观众认为情节过于平淡,没有带动太多情绪的起伏。紧张感全靠刺激感官的视觉特效带动。
我在观影时也有这种感觉,而上一部给我类似感觉的电影是《寻龙诀》。观影过程从头到尾都很爽,无暇分心。从观影之前以为我带她来看的《动物世界》是动画片的朋友,在看完之后说“我们带的零食都忘了吃了”便可见一斑。可回头你想写一篇影评,似乎印象深刻的就是燃、爽、过瘾、特效棒……而已。
总的来说,电影《动物世界》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工业化电影,也是电影市场的一次试水。它从演员到内容都完成了一次对“定势思维”的突破,而这个电影据计划会有三部曲,一切都仅仅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