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边有没有某个人,或者某些人,总喜欢跟你讲一大堆正确的道理。他们说的似乎都很对,但是,你却越来越不想理他们。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种无法沟通的情感呢?让我们先从一个“给孩子洗头”的故事说起。朋友说,有段时间,她的女儿很不喜欢洗头。之前给女儿洗头,女儿明明没有这么排斥,可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不爱洗头了呢?
原来,是奶奶会征求孩子的意见 — 比如问孩子要不要洗头。尊重孩子的意愿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奶奶的做法却带着“虚情假意”。奶奶会在晚上的某个时间点问孩子说,要不要去洗头。孩子天性都爱玩,不想洗头。— 更准确的说,是不想在自己玩耍的兴头上去做这件事。但当孩子回答说“不要”时,奶奶就开始游说孩子:不洗头会脏会臭,不洗头会有细菌,不洗头会容易招蚊子......
一大堆的道理,翻来覆去对孩子说,而实际也就是表达一个意思:我叫你洗头的时候,你就要这么做。如果你觉得孩子需要洗头的话,就直接告诉孩子,今天需要洗头了,而不是假惺惺的先问问孩子要不要,然后再用一大堆“正确”的道理让孩子无言以对。孩子没有办法沟通,因为奶奶说的都是对的。怎么办?她只有服从、消极抵抗、被动攻击。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越来越不喜欢洗头。
奶奶并不是在问孩子的意见,而是在希望孩子满足她的想法。很多父母也会用一些“正确”的道理来逼迫孩子,让孩子走自己认为的“正确”的道路。还有很多讲道理的父母,为了“正确”,却切断了与孩子情感流动的通道。他们在用过度现实化,来回避情感。
只有正确错误,只有事实分析,只有该这么做不该这么做,而这背后的一切情感基础,都被忽略掉了。但是 ——当你越来越有道理,你和伴侣、孩子之间的那堵墙也越来越厚。当你越来越正确的时候,可能你的亲密关系却越来越错误。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情感,而非道理。家是需要讲爱的地方并非讲理的地方,只有情感融入才能打开情感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