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鱼哥分享的一种新的读书法,用2-3个关键词来总结,并理出书中脉络。于是我尝试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最近读的《曾国藩传》。
纵观曾国藩的前半生可以用两个词总结:“拙”,“有恒”。
一、拙
曾国藩家境平平,年方十四便与父亲一同参加科考,历经七次科考才中秀才,可见其“拙”,但考举人和秀才时却很顺利,所以他的进阶之路也得益于自己的“拙”。连他自己都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我很好奇他的“拙”是怎样的,细细品读才发现原来秘诀有三点:虚心肯付出;逆商高;不走捷径肯钻研。
正是他“尚拙”的人生哲学,成就了他一生的成就。
仔细想想这样的笨办法似乎每个人都知道却又不屑于去做,正印证了那句话“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是我们真的不懂?还是真的不做呢?
其实人生不用那么多方法论,有时就需要“笨”一点,慢慢来,才能走的踏实,走的远。
二、有恒
曾国藩三十岁后开始追求自我成长,每天写日记,复盘反思自己,要让自己做一个圣人。
如果在当代我们肯定会嗤之一笑,你还想当“圣人”?可曾国藩真就这样要求自己,日子中不仅记录自己“虚伪”的与人聊天后的自责,甚至多看了美女都要记录在案,痛责自己。
从戒烟成功后,他学做圣人的信心就更强烈了,一个人想要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行为习惯确实不容易,需要极大的恒心。我们的曾先生从戒烟开始一步步让自己在成为圣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在他晚年总结自己时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的万丈高”。
“有恒”的信念成就了他的“圣人之念”,也最终让他成为圣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将“自我实现”列为金字塔的最顶端,它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回顾曾老一生,可以看出立志对他人格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有恒”让他不断坚定的走在成为圣人的路上,“克制”让他不断自省,“尚拙”的人生哲学让自己不投机取巧,也正是因此,让人的潜能发挥了自己所不知的能量,成就了一代圣人曾国藩。
那你呢?简单的道理也可以过好这一生的,诸位要先躬身入局哦,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