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3个月没有打球了,昨天去打球,2个多小时的不间断奔波直接累到精疲力尽,还好尽管好久不玩了,但原先锻炼的底子还在,不过昨天这场球,自己也是收获颇丰。
不会的可以学,学了照猫画虎也得用起来,而且总会越用越好的。
体力劳动引发的疲乏睡一觉就可以解决,而脑力脑动引发的疲乏用体力劳动就可以解决。
鼓励和赞美永远大于埋怨和推诿。
前两天在网上看篮球视频的时候,学到了一个比较经典的篮球动作,在后续的自我练习过程中,刻意进行了训练,当然也是花了比较长的时间,昨天正式比赛上场一试,效果奇佳,而且百试不爽,很多人都在说,“这家伙最近偷偷练了”。是的,对于兴趣这个东西,做多少、付出多少都不觉得累,同样的,把要做的事全部用对待兴趣的方式来对待,那么必然做得不会很差。比如,我媳妇最近在坐月子,而我是“大厨师”,昨天早晨突发奇想,要不来个南瓜饼,说做就做,从5点45起床网上查阅做法,准备食材和配料,到7:10稀饭和南瓜饼准备就绪,仅仅用了也就1小时25分钟的时间,而这还是建立在从未做过的基础之上(当然第一次做出来的效果很是一般般),不过我媳妇的评价是“火候及外观做的还不错,可就是因为糯米粉加的不足,偏硬了一点,下次再多加点糯米粉效果会更佳”,现在想来我媳妇也是进步了,学会了鼓励和赞美,这也是家庭共同进步的结果。当然自己觉得真心不错,倍受鼓舞,同样的,在我媳妇坐月子之前,我从来没有过做饭下厨房的经历,最近这10来天的锻炼给自己了莫大的信心,原来这个我也可以做到更好,这个可以提升的,那个也可以做到更好的,真心觉得。
如果你要做某一件事,不是等你想明白了、想清楚了再去做,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开始不含糊,在做得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不断听取他人的意见,虚心完善。
而之所以,这时候要听取一些过来人——他人的意见,就是由于只有你做过、正在做的时候,才会发现过程中的难点,那么针对难点的经验只有这时候才会有起到一针见血的效果,从而真切的感受到这样做的好处。
而所谓过来人的经验,是建立在当事人理解运用的基础上的,而对一个从来不想去做或从未做过这件事的人讲经验无疑是“对牛弹琴”,因为根本无法理解(就像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一个装睡的人一样)。于是,不要见人就谈经验、分享做法,因为更多的时候不理解或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是“白费唾沫不讨好”的效果。
休息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睡觉、喝水、用另外一个兴趣。而打比赛的间隙用定点的投篮的“升级”来逐步、缓慢地获得休息(所谓投篮升级,是指在罚球线左右的矩形框的几个定点,每个定点一个球,进球后到下一个定点投篮,以此类推,最后追加篮筐正下方的反手和三分),而不是一屁股坐到那,一瓶矿泉水灌到底的粗暴式休息,更不是一下场,直接往地上一躺喘着粗气。
合理、科学的逐步休息,哪怕直接停止的休息很爽也很舒服,就像哪怕运动后淡盐水有多难喝,你也应该尝试着试试一样,多累也要稍等等。
事实上,体力劳动的疲乏用坐享和集中兴趣去干另外一件事就可解决了,而脑力脑动解决疲乏的主要的方法,来源于去做依赖于兴趣的体力运动比如打球,或坐享。这个深有体会。
反思:运动可以让人疲乏,但是合理地、交叉地利用坐享和兴趣,不仅可以缓解运动之后的疲乏,更可以增进对兴趣和坐享的深层次理解。
鼓励和赞美可以拉进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记得上次打球的时候,有个小伙因为防守动作过大,发生了一些口角,昨天去打球之后,我刻意地给予了他很多的鼓励和赞美,比如篮子投得准呀,动作娴熟、战术感强呀之类的,当然这些都是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做作的,结果瞬间就拉进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并且他主动和我进行攀谈,而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我进步了,真的很兴奋。
一日三省吾身,一日三赞吾身,一日多赞他身。
而这是很多我结识到的、尊敬的领导、成功人士的“通病”,这也是会是自己后续不断立志去追求和重点培养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