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电视,换台凑巧看到《青年霍元甲之冲出江湖》第一集一个镜头,霍恩第指责霍元甲不争气,“考三年状元都考不上”,霍元甲反驳道“那我不是考上了举人么?”霍恩第随后说:
“考科举,为的是考状元。考不得状元,考科举有什么用?”
电视只看到这里就换了台,可这句话却总让我想要说点什么。
本科班里有56个同学,每学期期末考试自己从未出过前5,却也从未得过第1。这不正是我一次次考不得状元只中得举人的科举么?
成绩优秀,自然学霸光环加身,加上自己爱笑的性格,对同学的疑惑毫不吝啬,每学期各种三好评优也总是少不了自己。咋一看风光足够。这第一和第二三四五的区别似乎寥寥。
我并不是一个过分追求完美的人,从未想过如何能让自己成为第一名,却深知知足常乐的道理。那个时候,我对这只能中举人的科举一定毫无异议。
大三结束的时候,保研拉开帷幕。暑假的尾巴上,我先后联系了四所中意学校的导师,参加预报名,参加面试。结果也天随人愿,9月刚过半,便拿到了全部四所学校(包括中科院两个所,林科院和某985)的offer。这对本科双非的我来说几乎不可思议。
没有人过问我为什么是第二名不是第一名,甚至保持第二名的成绩还得到了不少称赞。接下来,只要等到本科学校的保研名额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那一刻,我甚至忘记了,第二名,也许无法保研。
反转来的就是这么快。
保研通知下发,白纸黑字写着,保研名额,一人。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你必须成为状元,否则连机会都没有。
同时下发的还有成绩排名,同样的白纸黑字,第二行才是我的名字。我忘不了那个数字:整整三年27门必修课,我和第一名的分数差距是0.18分。
那个时候好像突然明白,这个社会看重的只有结果。没有人去在意第一名奖学金不如我多,参加活动不如我积极,做实验不如我熟练,优秀学生也没有拿到。只要结果是第一名,已经足够了。就算你手里拿着几个名校offer而她一个没有也于事无补。就这样,我终于完美的错过了保研。
之后,我从十月开始重新准备了考研。目标没有变,仍是给过我offer的中科院某所。复习的三个月,没有在朋友圈里发过任何一条有关学习的动态。我只要结果。在得到想要的结果之前,什么过程都并不重要。我的朋友圈里仍旧是美食,影视等等吃喝玩乐,内容轻松到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在考研。
直到今年4月,猝不及防的收到录取通知书。终于忍不住发了圈,算是给考研留下的唯一一点踪迹。
我以为我会从此留下心结,从此只看结果。可事实显然并不容许我这样。研究生复试的时候,众多对手中也不乏有人靠大四突击上位。到那时候,每个人四年的沉淀如何,想必教授们一眼便知。
不能保研,那大学四年努力学习的意义何在?诚然有时候状元和举人之间好像隔了一条大河,可当你走的更远看到大海的那一刻,才发现真的没什么。
相信了万事以结果为导向,但我绝不否认过程的珍贵。只是在结果令人满意之前,不要用无谓的过程感动自己吧。这是一个只看结果的社会,更是一个不抱怨不后悔的社会。若有条件必将去争得状元,但若努力过后依旧只得举人,也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发光。
毕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