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山到漳浦:黄道周的生与死 (节 选)

黄绍坚

编者按:华侨大学教授黄绍坚先生最近深入铜山古城,对有关黄道周遗迹和铜山守御千户所等历史进行深入的考察,热情洋溢写下了多篇文章,刊登于《厦门晚报》,使我们为之感动。黄教授的文章挖掘深入、考证全面、观点新颖、文笔犀利。文中提出的一些论点论据,我们认为对研究黄道周比较有价值,希望引起学术界的讨论和争鸣。特节选部分章节转载于下。

1

黄 道 周 的 籍 贯

大名鼎鼎的明末忠臣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一字“细遵”,早号“螭若”,后号“石斋”。明代福建镇海卫铜山守御千户所(今漳州东山县铜陵镇)人。

黄道周的籍贯问题,错者俯拾皆是,值得一说。

今日东山、漳浦两县《县志》都说黄道周是漳浦县人。《东山县志·黄道周传》记载:“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号石斋。明漳浦县铜山所深井村(今东山县铜陵镇深井)人。”《漳浦县志·黄道周传》亦载:“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明万历13年(1585年)出生于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深井村。”(深井村的问题,详下文)

将黄道周的籍贯错认为漳浦县之误,首推黄道周门人洪思所撰《黄子传》:“黄子,名道周……漳浦人。”明代东山岛,确为漳浦县地界,但铜山守御千户所(今东山县铜陵镇),并不归漳浦县管辖,而是隶属福建镇海卫指挥使司(今漳州龙海市隆教畲族乡镇海村)。洪思的误记,一路流传至今。

《明史·黄道周传》中,更是错上加错:“黄道周,字幼平,漳浦人。”这个奇怪的“幼平”,显然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上讳而篡改,当年情有可原,如今再错,则不值一哂。

回到当年。明代实行世袭军户制,且军、民分治,卫、所籍(军籍)与府、县籍(民籍)管理,截然分开,互不隶属。著名明史专家顾诚先生,专作《谈明代的卫籍》一文,已说清此事。以今日漳州地区为例。明代时,既设立漳州府(约等于今天地级市),下辖龙溪、漳浦、龙岩、长泰、南靖、漳平、平和、诏安、海澄、宁洋等10县,又设立漳州卫、镇海卫等2卫(约等于军分区),其中,镇海卫下辖7个千户所(含陆鳌、铜山、玄钟等3个“守御千户所”),漳州卫下辖6个千户所(含“南诏守御千户所”、“守御龙岩中中千户所”)。军、民分治,一目了然。

缘此,明季史料中,对明代军、民分治体制,记录清晰。曹溶《明人小传》载:“黄道周,字幼玄,一字螭若,漳州镇海卫人。”黄宗羲《明儒学案》载:“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福之镇海卫人。”张岱《石匮书后集列传》载:“黄道周,号石斋,福建镇海人。”查继佐《罪惟录》载:“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先世福莆田,徒居漳铜山所。”所记皆明确无误。直到清代康熙《漳浦县志》中,犹记录准确:“黄道周,字幼元(为避讳,改‘玄’为‘元’——笔者注),号石斋,铜山人。”

可惜当代学者多不肯下功夫去读原始史料,以讹传讹,至今仍将黄道周误视为漳浦县人,令人无语。

顺提一点,诚如《罪惟录》所记,黄道周的祖上,祖籍福建兴化府(今莆田市)。和绝大多数福建镇海卫的官兵们一样,黄道周祖上,明初在兴化府被抽丁入伍,后派驻铜山守御千户所,从此成为铜山所人。黄道周自己在《乞言自序状》一文中,也有“曾祖讳宗德,其先从莆阳(莆田),徒居铜海,再世矣”的词句。

2

东山县铜陵镇:黄道周

故居“深井”

东山、漳浦两县《县志》中,都信誓旦旦写道,东山黄道周故居,在“漳浦县铜山所深井村”。可是查遍漳浦、东山、诏安诸县《县志》,东山岛上,并无“深井村”这个村子。这可真奇怪。

此次再访东山岛前,我再读原始史料,只在黄道周门人洪思和庄起俦各自编撰的黄道周年谱中,找到“深井”的记载。洪思《黄子年谱》说:“明神宗万历13年乙酉2月己卯9日庚戌,丑时,黄子生于铜山之深井,讳道周,字幼玄,一字细遵,号石斋。”庄起俦《黄忠端公年谱》的记录更详细些:“我文明伯、少保黄夫子,学者称为石斋先生,讳道周,字幼玄,一字细遵,生当神宗万历13年乙酉2月9日……又所生之地,在漳郡铜山所之深井,世称深井黄氏。其地郁嵂环回,大浸浩汗。先生之生,盖备萃天海之精者也。”都只提到“深井”这个名称,并无所谓“深井村”一说。

今日东山县铜陵镇“风动石景区”内,就在铜山城隍庙侧门旁、关帝庙右侧,有修葺一新的黄道周故居,为东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编者注:已公示为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屋内,供奉黄道周塑像,陈列黄道周生平事迹展览。其中有间屋子,摆了一张明式木床,悬挂牌子介绍说,1585年(明代万历13年)农历2月初9日,“黄道周在此出生”,令人忍俊不禁。为发展旅游而生造各种假古董,为近年恶习,只能摇头叹息而去。

感谢东山县铜陵镇“铜山古城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孙用川会长。他帮我解开“深井”之惑。孙会长说,他小时候就住在这里,与黄道周故居仅隔一条小巷,周围邻居都姓黄,均为黄道周族裔。如今景区开发,这里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他写过《菜园仔底怀旧》和《再说菜园仔底》两篇文章,力辩“深井村”之误。孙用川会长写道:“‘深井村’这种叫法是不妥的,只能称为‘深井’。这里的地名,本来就叫‘菜园仔底’。我与此地的居民一样,无法忘记这一个名称。”孙会长还说,当年的孙家与黄家,相隔虽仅一窄巷,但两家井水,绝不相同。黄道周故居院内的古井,井泉甘淡,四时不旱,足供黄氏饮用,故名“深井”;而孙家院内的井水,“带咸味,不堪食用,只能用于洗刷。”

如今黄道周故居院内,那口“深井”犹在,是故居中唯一与黄道周直接相关的明代遗存。我试着打了杯水喝,感受一下“夫子圣泉”滋味,但觉井水清冽,微甜,怎么也想不到在沙飞浪舞的海岛上,也有如许甘泉,正如谁也想不到在海隅军营“铜山守御千户所”城里,能诞生出那位“一代完人黄道周”。

3

儒家楷模黄道周

黄道周无愧于时人及后人的尊敬与崇拜。历史中的黄道周,几乎就是传统儒家文化所能培养出来的最高标准的道德典范、与人生楷模。

黄道周出身贫寒,但从小学习刻苦,崇尚气节,力行道统:“黄子少贫……少小即善攻苦,尚气节,贱流俗,直以行王道、正儒述为己任。”

黄道周学问渊博,观点正统,广受敬仰:“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其学深于天人之际,极博穷微,皆本于六经”。

黄道周性格正派,澹泊寡欲,却正直敢言:“道周性强忍,敢言,以贤者自命。澹泊廉静,不事鲜好”,“自任天下之重,崇正去邪,尽忠补过,引裾折槛,九死不回。”

黄道周胸怀坦荡,行事磊落,是位真正的君子,用他自己的话说:“计吾生年以来,未有一言一事,内不可告于妻子,外不可告于朋友,幽不可告于鬼神,明不可告于黎献者。”

黄道周为官清廉,生活俭朴:“一生清苦,负土庐墓,不营田宅”,虽位列宰辅,晚年却到了要靠蔡夫人拮据盘算,“以有朝夕”的地步。

黄道周身体健康,事必躬亲,不假婢仆:“非有妻奴之奉、婢仆之累”,“从不畜代笔,缮謄俱出五指,即诸疏皆然”,“腕日可(写)万字,足重趼行二三千里”,并自豪宣称:“自二十岁躬耕,手足胼胝以养人。迄四十余削籍后,徒步荷担,一二千里不解屝履。”

黄道周还多才多艺,“书法妙人,亦偶为画”,今人评价黄道周书法,“真、行、隶、草,各体兼能”,尤其黄道周的小楷,“在明代擅写小楷书家中,算得上是一位佼佼者。清人宋荦对他的楷法评价为‘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并非虚誉之词,是非常中肯的。”

甚至连黄道周的外貌,都符合儒家传统审美观,肌体清癯,崖岸高峻:“眼如镜,骨如铁,姿如独鹤。至其中所矻持,壁立万仞,便自谓奔雷掣电、排山倒海,弗能夺之矣。”

最重要的是,黄道周“以身许君,独立敢言,滨死不悔,国亡与亡,实为一代完节之臣,可谓忠孝大儒矣!”黄道周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儒家“忠君报国”的最高政治信念。

缘此,清代乾隆皇帝,屡次赞誉黄道周为“一代完人”。

1775年(清代乾隆40年)11月,在讨论赐予明季诸臣谥号时,乾隆皇帝专门下谕,称赞史可法、刘宗周、黄道周等3人为“一代完人”:“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1776年(清代乾隆41年)11月,在指示编纂《四库全书》原则时,乾隆皇帝再次在谕旨中盛赞刘宗周、黄道周等2人“不愧一代完人”:“若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风节凛然。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荩溢于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

3年后,1779年(清代乾隆44年)2月,乾隆皇帝又称赞黄道周等人的道德与气节:“前因明季诸臣,如刘宗周、黄道周等,立身行已,秉正不回。其抗疏直谏,皆意切于匡救时艰。忠荩之忱,溢于简牍。”

乾隆皇帝的赞语,当然有私心,他希望臣下皆能以黄道周辈为榜样,品德无瑕,尽忠报君。但是,站在黄道周的角度看,能赢得敌人后代的尊重,他沧桑的心灵,或许在九泉之下,能获得些许安慰吧?

综观黄道周一生,虽德才兼备,以身报国,但总是与蹉跎、困顿、窘迫、绝望相始终。政治上,黄道周也无法实现儒家提倡的“臣忠-君贤”的政治抱负,他既无法让表面自视贤明、实则颛权自恣的崇祯皇帝接受其忠谏,也斗不过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翻云覆雨的官场同僚。黄道周曾自省身世,中夜酸凄:“自己巳(1629年,明代崇祯2年)出,得褫革(官职);丙子(1636年,明代崇祯9年)出,得累系(监狱)。九死一生。方当以望六之年,荷戈赴伍。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可奈何?!”黄道周的天问,永远无法从儒家文化那里得到答案。

文化上,一身才气的黄道周,也如浮萍飘零,根无所系,只得埋头于玄之又玄的《易》学研究。他用“易”来解释文学发展历程,提出“汉、唐而下,斗分自赢趍缩,文章自盛趋衰,崔、蔡之文,不及班、扬,韩、柳之文,不及沈、宋。至元以来,斗分自缩趍赢,文章自衰趋盛,陶、刘之纵而有徐、何,徐、何之继有王、李。又先辈诗盛而制义未昌,今诗衰而制义始盛。”如今听来,令人哭笑不得。崇祯皇帝即位,黄道周又“以《易》数”,算出明廷日薄西山的危险,可惜无人肯信。甚至连他的政治主张,也只能“以《易》数,复上《小人勿用疏》”,结果引来崇祯皇帝新一轮的暴怒。

加上明清鼎革,军阀专权,儒家文化培养出的一代完人黄道周,虽位列宰辅,德隆望尊,清誉昭著,实则文不能统领群僚,武不能麾兵杀敌,内不能经济粮饷,外不能联络天下,完全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不止一部传记中写过黄道周的一段梦境:明亡之后,南明弘光政权命他离开南京,出祭禹陵。途中,黄道周梦见明太祖朱元璋,厉声斥问他:“卿竟舍我去耶?”黄道周只能郝颜以对曰:“朝廷舍臣,非臣舍朝廷。”结果从梦中惊醒,“彷徨而泣”。

对现实彻底绝望、精神上却仍坚信儒家文化的黄道周,几乎只剩“以身殉国”这个选项。史载,黄道周出南京时,在内衣上刺绣“大明孤臣黄道周”7字,并对朋友们说:“江南必败,我不知何死,当以此为职。”黄道周已做好赴死的准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概述: 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兴奉命修筑铜山城,建立铜山守御千户所,驻军1220名。后来,朝廷为了稳...
    陈旭山阅读 8,292评论 0 4
  • 东山岛位于福建省南端,隔着狭窄而湍急的海峡和大陆相望,海岛西北部从西山岩到港西山一线是山地丘陵,这是东山岛最为重要...
    陈旭山阅读 4,955评论 6 7
  • 2025-04-17 东山岛,隶属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陆地面积188平方千米,占东山县陆地面积的97%,是福建省第...
    时间煮墨阅读 4,430评论 0 1
  • 心灵的洗礼——游黄道周公园有感 经陆域来到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的地界,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标志性建筑物,就是黄...
    新伙伴阅读 7,763评论 1 1
  • 1、 东山岛依傍大陆又孤悬海外,是闽南海防的战略桥头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政府在岛上建城筑寨,抵御入侵,然而,...
    陈旭山阅读 5,854评论 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