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赏郁达夫的才气、风流。在心里,实在还有一些崇拜。
初始写作不久(即2018年初),我喜欢的第一位作家是林清玄。知道郁达夫其人,也是在二年后(即今2020年初)读林清玄的文章中提到的两句诗,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一查,作者是郁达夫,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名字。可见我读书的晚,知道的少。
于是在手机上搜索他的作品来读,最先读到的应该是《沉沦》。他的文字风格一下子让我喜欢,甚至有一点迷恋。他大胆率直的描写,切实的感受,是我从未有过的。其中对于青年的“我”,对生活的苦闷,对性的压抑,几乎感同身受般的引起我的共鸣。当然在我青少年的时候,远没有这样的想法认识,倒像是我近年来的写照。对作者的好感不由地产生。如果仅仅以此来说是欣赏郁达夫的缘故,未免有些浅薄。
他的文字本身,也确实透着才气。每一个作家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读林清玄,清新美好,给人美的享受和启迪。读梁实秋,简练厚重深情。读汪曾祺,三言两语,明快幽默,风趣老辣。
而读郁达夫,常常陷入一种忧愁的,感伤的,深沉的,自由的美。
他的文字叙述,与村上春树的对话有一点共同的感觉。常在表达的时候,用长句把那一点“气”压在最后。村上的对话,往往在最后来一句肯定的反问,商量的语气,俏皮,又让人舒服。
长句并非是真的很长,而是一个意思不断地延展,层层递进,一口气含着饱满的深情。让我觉得,郁达夫确实是一个用情深的人。
读到《钓台的春昼》时,又让我更加的喜欢。让我在脑海中想象着严陵的风貌,想象着富春江景的幽美,描画着作者游桐君山严陵所走的路线。仿佛看见一个清瘦的身影,坐在桐君观前的女墙上俯望富春江两岸,或是爬上钓台时幽古复杂的心情。读一次描画一次,清晰一次。我就希望自己能沿着他的路线去实地一游。
于是我去了富阳,又读到了他的自传体的几篇文章,参观他的故居,爬鹳山,在春江第一楼远眺,沿富春江岸行走,那石级,那乌桕树,江面嘟嘟响的船只,都能带我走进郁达夫少年的生活时代。
去了桐庐,爬上了桐君山,一个人坐在院内亭下神思。那时是讯期,江水猛涨,不得船渡,而错过了去钓台。还记得独自一人,绕到山背后,于僻野山中走了二三个小时,终于还是迷了路,没有找到往严子陵庙的山径。
读林清玄,可以数出喜欢他的很多的文章。同样的,郁达夫的文章,喜欢的也不在少数。譬如《迷羊》《一个人在途上》《还乡记》《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也很喜欢《迟桂花》,幸而有翻拍的同名影片,冯远征主演的“我”。因此去了杭州翁家山所在地,行走在满觉陇。只可惜那时是夏天,桂花没有开放。
还有《马缨花开的时候》,也很喜欢。从而认识了马缨花。不想家乡县城就有这种花树,在响肠路城西立交桥头有两棵,树形高大,蓬蓬如伞。五六月间开花时,远远望去,犹如朵朵云彩,一片霞红。
在富阳郁达夫故居,二楼正厅门头上有一牌匾,上书四个大字,“儒雅风流”。结合读他作品的印象,真可谓像是见着了其本人。
除了才气,另外,我也喜欢用“风流”一词来总结郁达夫。
在富阳郁达夫故居的语音介绍中,对“儒雅风流”的解读是,儒雅是说郁达夫为人,风流指他的文章。
而风流往往要让人误解,实则是个中性词。在我这里是为褒义。
不妨来说一下他的感情生活和婚姻。
为世人所知的,郁达夫有三次婚姻。汪荃是郁达夫的第一个妻子。同是富阳人,家境比郁达夫家还要好,读过书。虽是父母作主介绍的,俩人仍有和谐恩爱。有诗篇,“夕阳楼”为证。这时郁达夫二十多岁。
过三十而立,郁达夫在杭州认识了王映霞,杭州的第一美人,一下子为之倾倒,极力追求。多有书信。在郁达夫来看,这才是令他怦然心动的爱情。可谓是才子佳人。王映霞敬慕他的才华,是喜欢上郁达夫的主要原因。试想换做现代,仅有才华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结合,人称为富春江上神仙侣。可以想象,郁达夫与王映霞在一起时,是怎样的幸福满足。
然而十二年过后,俩人终于撕裂。他们的结合,就像是春天的花园,到了秋天,凋零枯败。一个追求美色,一个崇慕才华。然而,美色岂可供一人独享,墙外有蜂蝶,墙内自怜不甘。除了才华,还有现实生活中种种的欲望诱惑。算不得革命夫妻,是不牢靠的。
郁达夫后逃亡到新加坡,与侨女何丽有结婚。被日人杀害,壮年魂丧异乡。均遗有子女。
从他的婚姻生活,情感经历,让我感到,郁达夫不仅有才气,还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令女子喜欢,是有情商的表现。对于婚外情,确实被世俗道德诟病不容。现在的许多名星有钱人,还不是结了离离了结,六十找十八不足为奇。一个是人家有这个本事,再是人家女人也愿意。爱美之心,食色男女,不过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