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倍好竞争战略的本质是先找到一个目标细分市场,然后在这个市场上研究客户的应用场景,找出在这些可能的应用场景中客户的核心痛点。
然后,提供差异化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脱离苦海。
作为人才,你已经成为拥有各种解决方案的半成品。但是,只有在客户的应用场景中,能够发挥作用,解决客户痛苦的人,才算是有用的人才。
以差异化战略为基础的专一化战略就是最适合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策略。
说人话,就是“你要比那么碌碌无为、头脑都充斥着所谓理想的人,更加务实、更加富有想像力、更加能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
希望在毕业时就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尤其希望获得管理培训生职位。我们深度确定管培生为面试找工作时的目标细分市场,也就是专一化战略的具体方向。
然后,我们研究了岗位的招聘要求,发现这些企业的招聘要求比较一致,不会因为行业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对于管理培训生这个职位,它们都要求综合能力强、潜力大且可塑性强。
我们训练的大学毕业生到底有哪些竞争优势?
1、用成长型思维代替固定型思
固定型思维说的是,相信我们出生时带有固定量的才智与能力。采取固定型思维的人倾向于回避调整与失败,从而失去了体验与学习的机会。
而成长型思维则是一种以智力可塑为核心信念的系统的思维模式。它相信通过练习、坚持和努力,人类具有学习与成长的无限潜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能够沉着应对挑战,他们不怕犯错或难堪,而是专注于成长的过程。对于失败他们并不感到害怕,因为他们知道如何从失败和错误中学习,从而更加接近成功。可以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从上表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点,也许是我们平时常常忽略的,那就是二者在对待其他人的成功这一点上还有所不同: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将别人的成功看成自己的灵感来源,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则会将别人的成功当成对自己的威胁,从而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与脆弱感。而这种不安全感和脆弱感常常会让他选择堵住耳朵、闭上眼睛,于是,他也就切断了自我成长的渠道与途径,使整体情况变得更糟。
2、有时间轴的流量思维
思维有时间轴概念,不为眼前事物所困。看到变量的存在及变化趋势。
放在桌上的一堆布料,不会自动变成一件美丽的衣裳。一定是因为加入的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比如,你对着美人,丈量尺寸,拿起笔进行设计,裁剪布料,加上配饰,辅料),布料才变成靓丽的衣裳。在这过程中,你投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时间和注意力。
同样,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有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后,得到反馈,才有可能形成新的思想结构。关注前后的思想和认知的变化,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有时间轴的流量思维者,相反则是“存量思维者”。
什么是存量思维者的典型行为?学习了,却不应用,不输出,借口是等待完美的时机。却不知道随着时间流逝,存量的库存会过期,会贬值,甚至会消失。相比换个更适合自己、更有前途的岗位或行业,他们更愿意继续做现在这个安稳的工作;相比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书推荐出去,他们更愿意自己悄悄收藏起来;相比与那些优秀的人进行深入交流,他们更愿意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1975年,24岁的柯达工程师史蒂夫·萨松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当他把这项惊人的成果呈现给公司高层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发明没有任何意义。他们说:“没有人愿意在电视上看他们的照片。”
那时的柯达,是胶片时代的领军者。
30多年后,当柯达在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回首往事,人们发现,正是由于当年柯达公司高层对数码相机这个发明的无视,导致了柯达的覆灭。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事还发生在摩托罗拉公司和诺基亚公司。因为他们忽视了时间带着世界在一路向前,刻舟求剑自带被淘汰的风险。
当然,如果你要应聘普通职位,存量思维,也是非常受欢迎的。尤其是当一个行业充分竞争,盘活存量客户也是主要的生存之道。
3、用终身学习代替临时学习,用终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学习——内化——输出——验证——”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学习的增强回路。
有人每天都在学习,重要的理论或模型,并且用实践去验证;
有人偶尔学习一次,看一本书都要用七八个月。
前者,我称之为终身学习者;后者,我称之为临时学习者。
学习和实践验证对于前者如同呼吸一般;对于后者则如同救急的膏药,只有在他受到刺激或工作需要时,他才会想起学习。
对于终身学习者而言,他们通过每天的学习和实践将自己的心智打造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后续还可能产生复利效应;
对于临时学习者而言,他们的心智就近似于一个封闭的体系,无力对抗熵增,也无法产生复利效应。
两者在短期内看不出明显的差别,但长此以往就会有天壤之别。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就不再探索了,他们停止了对这个世界、对自我的探索。他们只想走那条早已明确的路,按部就班地生活。长此以往,他们的心智都缺乏与外界的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这时,熵增早已紧随其后,中年危机的到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有的人活着,其实早就死了,只不过还没有埋葬。”说的就是这类人。
而那些终身探索者则不同,他们对这个世界、对自我和他人,始终都怀有浓烈的好奇心;
他们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东西,想要解开那些难解的奥秘;
不论是一场电影、一次旅行、一本杂志,还是一次对话,他们都能从中探索到新鲜的信息、知识或智慧。
他们就像是敞着口的容器,吸取着来自宇宙的能量与信息。
这就是熵增定律在个人心智中的迁移运用——终其一生,我们的心智都得对抗熵增,否则就很难获得成长。
死守存量、无视流量,注定会出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结果。而且形成的生存模式往往很难改变,生活会在老鼠赛跑的圈子里打转。
拥有终身学习的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持续进行自我颠覆。
自我颠覆之所以很难,就是因为越成功,越容易产生路径依赖,我们很容易就会产生惰性。
这时,我们处在自我发展的某个巅峰期,是一个看起来非常不错的状态。
然而,一旦我们在这个平衡态停滞不前,我们便很难进步与成长,最终熵增加剧。
停止增长,很快会迎来失速点,时代淘汰你时,招呼都不会打。
根据经济学的常识,稀缺就是贵的理由。
你要比同龄人10倍好,你就要比同龄人更稀缺。
我们团队的宋喜玲老师,退休前开始学习TOC理论,退休后开始学习10倍好,非虚构写作,今天下午和晚上,要挑战连续直播7小时。成长型思维的人,谁也阻挡不了她的进步,天空也不是极限。很多的人都抢着邀请她一起合作创业。
而你,不管是准备毕业的大学生,或是准备换工作的职场精英,你这样的人“稀缺”吗?
怎么样让自己变得“稀缺”?
立即加入《10倍好 · 就业与再就业成长系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