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被情绪控制的时候,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理性都不能说服你。因为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梁宁的这个观点跟《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系统1和系统2的区别是一致的。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除了生存需要(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还有归属需要(社会需求和尊重需求)和成长需要(自我实现需求)。
在物质丰富,社会稳定的环境下,我们追求后者的愿望更强烈,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更需要被理解被尊重,更需要发挥能力,自我实现。
需求得到满足就愉悦。得不到满足就不爽。满足和不爽是衡量一个产品和一段关系的指标。
在一段关系中,“对方是不是懂得你的满足与不爽,你是不是懂得对方的满足与不爽。如果彼此都不懂,又无法给予对方的满足和不爽,其实,这就是一段勉强的关系。”
一个产品,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就是好产品,让客户觉得不爽的都是坏产品。
满足和不爽也是区分人和人不同的底层代码。有的人看到屋子脏了就不能忍,有的人说我就喜欢这样乱中有序。(看到这个乱中有序我内心是崩溃的,看到脏乱差我就很不爽)
别人觉得痛苦而你愉悦的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愉悦会促使你持续去做令你愉悦的事,而不爽会促使你逃离让你不爽的事,亦或者促使你去改变让你不爽的事。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情绪中,除了愉悦和不爽,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感觉:恐惧。
梁宁说的这句话特别赞同:“绑住一个人手脚,阻止他行动的是他的恐惧”。恐惧有三点,恐惧是一个人的边界,是某种程度的动力,也是一个人的痛点。
今早看到的一个六分钟的腾讯视频《inner workings》用在这里也比较合适。
视频中的主人公看到汉堡想吃,但是一想到卡路里太高,吃了会胖死,他就不吃了。看到沙滩想去,但是一想到海里有鲨鱼,他就不去了。看到很酷的太阳镜想买,但是想到卖太阳镜的美女会嘲笑他,他就不买了。
但凡有想做的,他都能想到让他恐惧的东西,所以就什么都没做,来到了上班的地方。
他坐下来工作,看着同事,一个个面无表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枯燥工作,最后他看到即使他什么冒险都不去,最终还是会走向坟墓,活着就像死了一样无趣,这才促使他做一开始就想做的事,吃汉堡,买墨镜,去度假。
道理都明白,却一直无法行动,就是因为无法克服内心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