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一篇简书写于今年8月,今天是2017年12月1日,换句话说,已经近4个月没有在简书上发文了。虽然这几个月也没闲着,陆续有些积累,但也总在猜测自己下一次提笔会是怎样的时刻,该是怎样的心情。
今晚恰适其时。周五,工作暂结束,今天的黄金时间已实现自律一小时,晚上的时光貌似就闲下来了。晚19:00,古典对话俞敏洪,北师大,《用读书,丈量这个时代》;而我,隔着屏幕,看直播。
开场,俞敏洪老师就分享了他生命历程中的几次挑战、几次飞跃;从三年高考到在北大当老师,从课堂3名学生到70名学生,从拟去美国念博士到开创新东方,从街头发传单的新东方到上市公司新东方,慢慢地描绘,淡淡地讲述着读书的历史。
读书,有无用而有趣的,有实用的;有精读、有细读,还有碎片化阅读、写作;一年读50-200多本书,居然70%是在飞机上、车上读或写的。而一天的工作量居然可达15-18小时。
我震憾于这份碎片化读写能力,这为我打开了另一种可能,如果碎片时间可以这么用,那么何事不成?反观自己,我的学习、成长时间很多时候是大块的、集中式时间,这与个人今年的策略有关,但早晚有一天我仍会如从前一般更忙,忙得没有大块时间,那届时就不读了么?当然不,这是今晚的第一份答案。
解决了读,那么怎么写?怎么输出?曾经尝试过日更,但很快发现积累太浅,思考不深,日更更多的只是为日更而日更,更类似于每日阅读笔记加点小感悟,或者直接就只是当日的反思,所以很快无果。俞敏洪老师论述“写什么”?一写事件感悟、看法;二写书评;三写旅游中文化印记。我在第一时间关注了“老俞闲话”,亦牢记那个酒鬼抬栅栏的故事,“当你忘记自己之时,正是你突破之际”!
古典老师的演讲以“进化论”揭示未来人的生存状态。未来社会需要更像人的人,懂音乐、懂绘画,懂人工智能不懂的东西;未来人是终身学习者,这份终身成长不再是高人一等的学习者专有,而是一份人人需要的基本生存技能;未来人更是能设计出自己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的幸福物种。世界是良善的,愿意你有无限可能;愿你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耍。“玩家心态”意味着可以全情投入、不断努力精进,并在玩至game over时轻松一笑,全身而退,转投入另一领域。
这一场直播宣传的是古典老师的新书《跃迁》,俞老师一如推荐序中所言:“慢下来,想清楚再做!”古典老师保持着一贯的谦逊,却依旧隐约地奠出了“见众生”的情怀。在现场答疑互动中,希望阶层先行者不防“接纳、精进、拉别人一把”。
《跃迁》并不与努力对立,是一种更聪明的精进方法论;不要陷于低水平勤奋,不要以“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需知“努力恰恰是不努力思考的一种表达!”我们需要不断走出舒适区,“往前看,主动‘微出轨’;往回看,勤反思”,无论阶层是否已固化,“不要给别人贴标签,也不要被别人贴标签”,总有一份可能让你更上一层楼!
而我更感兴趣、更有感悟的当属阅读,除了方法论还有阅读理念。
俞老师说先快速阅读一本新书8-10页,没有新鲜感就不读了。以他的阅读量,这大概再正常不过;我辈愚钝,虽然也会这么快速选书,但做到实在有些难。只是“要先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然后让书成为加速器”却是再一次的论述“慢下来,想清楚再做”,而这,才是阅读、为人处世的本质。
对于那位由土木工程转行金融的提问者,当然应该先读最实用的书,即金融类书籍。这当是“功利性读书”的最好诠释了,读书定要先解决实际问题,所谓“学以致用”!亦类似于俞老师作为新东方掌舵人,在上市之机需阅读相关上市著作,在人工智能时代需阅读了解行业怎么顺应潮流、趋势前行。而在实用类书籍过后,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我们还该多读些其他无用而有趣的书,提升自己的视野、格局、情怀。
古典《跃迁》里“功利性读书”指向带着问题读书、要有目的地阅读,不要总在“随惯性、随大流、随便”的三“随”舒适区做事、阅读,我们都该走“窄”门,以期将来的路越来越宽。
主持人在对话最后推荐了俞老师的新书:《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可惜直播切换得早,没听清楚,不过记住书名了。
关于这场对话,能记录、有感悟的,大概至此全了。因为只是听了一遍直播,也许有部分字句并没有听得很清晰;而记录的过程略兴奋,总觉得该第一时间留下点东西,以不负这两小时的静静聆听。忽然想起樊登读书会里《对话作者》中樊登与古典老师的对话,亦是类似激动的兴奋心情;但彼时家务中,没有第一时间记述,然后就没然后了。想起俞敏洪老师开场说的碎片化读写,顿觉路途遥远。只是4个月后重写简书,自觉还算言之有物。重启,千里行,始于足下;分享,愿你亦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