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问过一个问题,如何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尊重别人?
说是在大巴上遭遇熊孩子:坐在前面是一对母子,儿子看起来三四岁,声音很尖锐,一直在大喊大叫, 他妈妈总是声音很大的凶他,打他;闹腾一路,把一个本来安静的旅途彻底搅了。
显然这孩子在家不大声叫就没人搭理他,只有大声吵闹才会引起周围人的关注,比如他妈妈凶他打他,尽管这不是他最想要的关注姿势,但总比无视要好,于是吵闹就成了他和家人经常的互动方式,这样的成长环境长大的孩子不会知道公共场合不要影响别人是什么意思。
熊孩子是网络上经久不衰的话题,时不时就会刷刷存在感:诸如公共场合旁若无人奔跑打闹;大喊大叫,不守规矩,没有礼貌等等,总之是各种惹人讨厌。
在对熊孩子侧目的同时,都认为责任在熊家长,子不教父之过嘛;再问,熊家长哪里来的?答案就五花八门,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礼貌教育缺失,甚至有人说因为上世纪初的反封建运动,说是运动破坏了传统文化,毁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
真的吗?让我们再捋捋
为什么会有熊孩子?为什么没礼貌?因为家长没教育,为什么家长没教育?因为家长对礼貌本身就缺乏认识,为什么会缺乏需要礼貌的认识?因为从小没人教过;为什么他们的父母和老师都没交给他们礼貌?或者是教过,他们没学会?那么为什么没学会?
我们是文明古国,我们有着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史,到头来连基本的礼貌都成了问题,这怎么都说不过去。
很多人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可是最讲“礼”的,无论是孔子版的“仁、义、礼”,还是孟子版的“仁、义、礼、智”还是董仲舒版的“仁、义、礼、智、信”,这“礼”字可从来都在册;怎么讲了两千多年“礼”的今天,熊孩子熊家长反倒无礼了呢?
众所周知,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等级文化,人分长幼尊卑高低贵贱,各层的人按自己的身份等级,行为规范行事,这样使人们看起来都很有礼的样子;
这样的文化氛围和行为规范,天然缺失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人与人因占据的地位不同而不能平等,上对下是纲,下对上是从,尊重从来没有过;相互尊重的前提是平等,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平等相待;只有平等相待才有真正的尊重。
成年人怎么对待孩子?父母为了孩子的孝顺和成才可以对孩子施以暴力,就在今天,一位打死自己孩子的母亲被警察带走;过去教书的先生可以随意打学生板子,今天的老师可以随意侵占学生的休息时间,都不用问学生的感受和是否同意;
被这样对待的孩子对长辈对先生可以有惧怕,有敬畏,却很难有发自内心的尊重;长辈和老师从来都在要求晚辈和学生的尊重,很少有想到过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
如果孩子普遍从长辈和老师那里不能得到尊重,又如何能理解尊重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对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如何产生感性认识?没有相互尊重,礼貌又从何而来?在公共场合对自己的约束又从何而来?
难道像马戏团驯兽一样驯出来?没有得到过尊重的孩子,对他人的礼貌就是表演,相互尊重是内心不可能有概念;
对孩子讲一千遍要尊重别人,不如认真的去尊重他带给他的感受真切。
熊孩子熊家长就这么来的,从小没有受到过尊重,就算成年也不会知道尊重他人为何物。
如何让孩子尊重别人?从尊重他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