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大学的一种“焚书坑儒”。
Hi,我是桂圆。
实际上,文科无用的观念早20世纪初的时候已出现,当时有“挣钱的理科”和“不挣钱的文科”这一对立概念。也就是当下所说的“文科无用”,即认为在文科学到的东西既无法帮助就业,也赚不到钱,因此被视为无用。这种观念普遍存在于广大国民之间,尤其是在近两年经济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在当前自媒体信息发达的网络时代,发酵了诸多关于“文科无用”的争论与思考,质疑文科重要性的声音不断放大。
在笔者看来,对“文科是否无用”这一争论本身就是一件特别悲哀的事情。正如戴锦华老师针对这个事情的回应非常犀利:
“我觉得文科生是服务员这个说法好丑,但是这个东西是事实,因为对整个人文的贬低、对梦想和创造力的贬低,恐怕是一个世界性的疾病。”
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有用的,只是在这个功利化的时代,能否快速变现、创造财富这个单一层面上有所差异。
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难道我们所学的本领都必须满足功利化时代下的创造财富才能被称之为“有用”吗?不同人才种类的价值评判标准仅仅局限于单一维度吗?
答案显然不是。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文科对于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从《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爱情,到《楚辞》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探索;从唐诗的豪放奔放,到宋词的婉约细腻;从西方文学中《荷马史诗》的宏大叙事,到《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从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以犀利的笔触揭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唤醒无数沉睡的灵魂;再到雨果的《悲惨世界》,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让我们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正是这些文学作品让我们在有限的人生中,打开思维的枷锁,对人性、社会、人生进行深度思考,赋予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甚至引导整个人类的发展趋向于更正确的方向。
由此可见,谈论文科是否有用的根本矛盾,更多地只是在面对个人得失时所纠结的问题。当然,我并不是主张一味地抛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就业等实际问题谈论,而是希望站在多维度下的层面去探讨。
何为有用
在探讨“有用性”概念时,我们需对其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从宏观视角审视,“有用性”可划分为两个维度。其一为实现目标导向的有用性,即在目标已明确的情形下,寻求达成目标的最佳策略。此类思维模式在理工科学科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文科领域则相对缺乏此类专长。然而,“有用性”还包含另一维度。例如,在个人处于迷茫状态时,来自友人或导师的一句启示性话语,往往能使人茅塞顿开,将原本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易于处理的课题。笔者将此定义为价值导向的有用性。
“理科的知识生产多位短期见效,而文科的知识生产多能长期有用。”
在这一领域,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分,已成为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经典理论。韦伯提出,理性可细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种类型。“工具理性”着重于目标的确定,并选择一系列最有效的手段以实现既定目标。相对地,“价值理性”则不以特定目标为导向,其行动本身就体现了价值。
其中最具代表性例子便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彻底觉醒,象征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五四时期,无数热血青年挺身而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发起了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以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为代表的文学家们,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教育制度的改革,激发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文化的创新。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教育界发生了巨变,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自动主义”、“自律辅导主义”等教育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岭南大学等高校开始破例招收女生,教育制度因此得到革新。
此外,五四运动还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李大钊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从事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为中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价值理性强调行动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它超越了单纯的目的追求,更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这种价值理性的体现尤为显著。置于更广阔的文明长河中审视,人文社会科学在传递文化知识、培育道德理念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愈发显著。在西方,柏拉图、莎士比亚、康德等光辉的名字,与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的声名交相辉映。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我们不仅拥有改变人类历史的四大发明,更有老子、孔子等流芳百世的思想巨擘及其学派,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文学作品、历史研究、哲学思考等,往往并不直接服务于某一具体目标,但它们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因此,当我们评价文科“有用性”时,不能仅仅从完成目的的角度去考量。文科的价值往往在于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于它对我们思维方式的塑造,在于它对我们人生观的启迪。这种价值型的有用性,虽然不如目的型的有用性那样直观和显见,但它却是我们成长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科的现状
据《南风窗》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全球文科倒闭潮,来了》的报道,连最顶尖的学校哈佛,都在20多个系中取消了30门课程,其中多数都是文科专业。
笔者通过其他文章得到了来几组真实的数据:
“2024年美国最具就业潜力的10个本科专业是:护理、数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公共卫生研究、商科(会计、金融等)、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工程、生物化学、健康与安全、心理学。以上只有商科和心理学算文科。
《南风窗》引用美联储研究,列出10个失业率最高的专业:艺术史、人文艺术、高等艺术、太空工程、历史、英语语言、大众传播、物理学、商业艺术与图像设计、社会学。除了太空工程和物理学,全是文科。
美国起薪最高的10个专业: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航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金融学、工业工程、通用工程、杂项工程。只有金融学算文科。
美国起薪最低的10个专业:人文科学、表演艺术、神学与宗教学、休闲与接待管理、社会科学、历史学、生物科学、美术、治疗学、营养科学。至少7个是文科。”
显而易见,目前众多文科领域的专业性似乎受到质疑,这主要归咎于学科架构和课程内容的不尽如人意。然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而是在于社会结构本身。
“社会职业的需求并不取决于高校的教育,而取决于市场的变动。”
在全球发展趋势中,各国正致力于发展人工智能、互联网经济、生物科技和太空探索等关键领域。这些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集中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物理学和化学等高度技术性学科。曾经,人文学科,包括文学、艺术、社会学、政治学等,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领域,专注于研究和塑造人性与人文价值,但现在这些领域正面临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风险。回顾历史,文科专业的地位并非始终如此。
“全球文科的衰落,反映的是当前全球性的精神危机。”
为何未曾出现第二个柏拉图?
在当代社会,个体普遍体验到孤独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上升,经济差距扩大,社会分裂现象加剧,暴力倾向显著,国际对抗态势紧张。全球范围内,人们普遍感到孤独和焦虑。自文艺复兴以来,没有一个时期像当今世界这样动荡不安,但令人困惑的是,在18世纪前后,为何能涌现出大量文学作品和众多哲学家、思想家、诗人等杰出人物,而当前在迫切需要这类人才的时刻,他们却显得如此稀缺?难道在当前教育体系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就无法孕育出另一位柏拉图吗?
笔者认为,情况并非如此。笔者坚信,当今文科生中必然存在卓越之才。文科生的核心职责在于,在一个庞大、复杂且纷繁的世界中,面对人类固有的孤独状态,向人们阐释世界为何如此,秩序应如何构建,人性如何得以弘扬,自由应如何实现,以及人类如何持续进步。
然而,现实情况是,文科似乎不再受到社会的重视,或者更确切地说,资本主义不再需要文科。它正通过一种无形的力量,抑制所有可能阻碍其发展的因素。问题在于,世界的发展速度过快,不容许有人使其暂停,而文科恰恰具有这种使世界暂停的能力。此外,由于大学文科课程设置未能及时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导致文科显得不那么重要。短视频和人工智能的兴起,作为资本主义的有力工具,进一步强化了文科无用的观念。
笔者在此声明,并非对短视频和人工智能持有负面态度。工具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不可否认,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接触到更多原本难以触及的信息。但同时,它也加剧了全球的精神危机,加深了人类之间的隔阂,推动了后现代人类孤独感的扩散。即便有少数文科生试图解释当前的社会结构,他们最终要么在现实的波涛中无力地随波逐流,遵循理科生所设定的世界秩序和结构;要么在互联网的喧嚣中失声,无法有效应对。即使有极少数文科生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他们最多也只能吸引一小部分支持者,而无法像柏拉图那样得到整个民族、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广泛认同。
在当今社会,技术成就的英雄与财富依旧受到广泛崇拜,这导致了文科生面临严峻挑战,其发展与复兴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走向衰落。
笔者遗憾地表示,我们可能正面临着一个由文科生的缺失所引发的潜在灾难。这种缺失可能导致一些轻率之人将世界和人们推向自我毁灭的边缘。潜在的威胁可能包括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觉醒、全球冲突的爆发,或是生物技术的不可预测变异。
在当前阶段,诸多学术界的专家已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发出警示。例如,尤瓦尔·赫拉利在其最新出版的著作《智人之上》中,系统性地探讨了面对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及其潜在威胁时,我们应采取的策略;吉见俊哉在其著作《废除文学部》中,则着重论述了人文学科的社会意义及其为适应时代变迁所需进行的改革。然而,这些警示和建议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以及它们是否能够通过深刻的思考与理论阐述来说服全球社会,笔者不得而知。身为文科生的笔者,唯一能做的就是借助现有渠道,撰写个人见解,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让为数不多的读者看到。唉,这微乎其微的浏览量,别说产生影响了,能被看见已属难得。在这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我的声音仿佛一粒微尘,微不足道,却也在尽力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尽管影响力有限,但我依然坚持着,用文字记录下思考的痕迹。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我的文字能够触动某个人的心弦,引发一丝共鸣,那便是我最大的欣慰与满足。
参考资料:《南风窗》《废除文学部》《智人之上》《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