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孩子磨蹭”这个坏习惯,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个大烦恼。早上你急着送孩子上学,于是催他快起床!快洗漱!快吃饭……但孩子好像完全无视你的存在,依然镇定自若地保持 着“龟速”。
你忍不住提高了嗓门了,吼叫甚至动手,但是收效甚微。有的家长很疑惑:我们夫妻两个都是急性子,做事一向雷厉风行,为什么亲生的孩子却这个德行啊?真受不了!
我理解家长的“受不了”。同时也想为孩子们说几句——其实,对于你们不问青红皂白就发火的态度,孩子们也感觉“受不了”。不信,你试着跟孩子说一句“我们去游乐场”看看。
没错儿,几乎所有的孩子,听到家长说要去玩的时候,都无比得快。他才不会拖拖拉拉地穿衣服、换鞋子呢,而往往会以箭一般的速度冲出门。玩是孩子的天性,遇到天性热爱的事情,他就快起来了。
所以,家长不要无论什么事,都简单地去命令、要求孩子一定要快。因为很多时候,孩子在慢慢做着一些事情,其实也是在体验这些事物,在学习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家长要明白一个事实:“慢”是孩子的特征;“慢”不是坏的,“慢”是快的基础。所以,在处理孩子各种“慢”的问题时,一定要根据孩子具体的发育情况,进行合理、谨慎的判断。然后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规矩。最终,让孩子在这些规矩中,从慢到快,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
有些“慢”是由于生理还没有发育成熟,比如孩子的手指力量和技巧还不够成熟,在穿衣服扣扣子、系鞋带时就比较慢,对于这类的“慢”,我们要耐心等待,也不要立规矩。
此时,家长要做的,是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同时适当地帮助孩子提高。举例来说,为了提高孩子扣扣子、系鞋带等动作熟练的程度,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来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度。
另一些“慢”,是由于孩子还没有养成合理分配时间的习惯。这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矩,比如早上起床、吃早餐、去上学;晚上做作业、玩游戏、洗漱、睡觉。针对这些事情,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立规矩,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制定好规矩之后,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协商出执行的方法。家长要监督、辅助孩子去遵守这项规矩。因为任何一条规矩,在开始实行的时候,都可能发生实行不力的情况。这是很正常的,也是立规矩的必经之路。
孩子就是通过触犯规矩来熟悉规矩,从而遵守规矩的。因此,制定违反规矩的惩罚机制很重要。注意,家长自己必须对已经制定的规矩非常尊重;此外,孩子如果触犯了规矩,必须惩罚。但要明确一点,监督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而不是显示家长的权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去滥用惩罚措施。
总之,孩子每个习惯的养成、每项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家长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动辄呵斥孩子“做事慢、爱磨蹭”了,因为培养孩子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世间绝大部分人和事来说,求快是病,得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