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真的有重来键你会按下吗?”
“重来一次的人生不见得比现在更好。”
高三的时候,每晚都会亮起自己的小黄灯,麻木的拿出卷子,低头,一言不发,直至凌晨。这样的日子持续了高考那最后四个月,每晚合上笔盖前,心里都默默念叨着一句:熬一熬就过去了,熬一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虽然那时的我并不知道,“熬一熬”总要遇到下一个“熬一熬”的。
人生可能真的有宿命这一说,你最终会去哪里?遇见什么人?成为什么样的人?除了自身的因素外,宿命也在为你做着决定。
我知道,生而为人,和宿命做抗争未免太难了,于是,十八年以来,我一直在做的事情是——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的认识朋友,是否真心也无关紧要,毕竟人不会太幸运;顺其自然的参加比赛,成功也不是必需品,失败那么几次可能会成长的更快;顺其自然的面对高考,虽然在总希望自己能去一个更好的大学,但依旧会默默拿起行李,奔赴自己的下一个四年,去到那个不出名的二流本科大学。
和自己同届的毕业生,有几个选择了重新来过,因为不甘心屈服于自己的高考成绩,因为内心有自己坚定的目标,因为那活在尘世里的一半理想。
我应该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可是,却也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人,我不爱与命运抗争,或者说,我真的不愿再去经历一次高三的洗礼;我生性自卑懦弱,知道自己无法承受双重的压力,安慰自己,就这样吧,带着自己的一半理想出走,去那个注定好的远方。
我做不到的事情,别人做到了,我会崇拜会羡慕,但我绝对不会再做一遍,按照他做成功的方式;因为我知道,这是在咀嚼别人从口中吐出的残渣,过程除了让胃难受之外,我不敢保证我可以咀嚼出香草的味道。
一位学长,在老师同学眼中总是一副傲气,不可一世的样子,他说,自己每一个阶段的目标都不同,作为一名艺考生,他总要有所不同。
比如,同龄人都只想有个普通大学读的时候,他把自己划在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圆圈中,第一次艺考,以失败告终;传闻说他太傲气了,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失败是自食其果。
暗自庆幸,我好像是一个听老师话的人。
后来,听说他选择了复读,我没再见过他,去年高考后,无意间看到他晒出的中央戏剧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配文:我应该是最早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人吧,有人比我还早吗?
语气中依然没有一丝谦逊,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份对他来说十分厚重的礼物,并且足以让任何对他曾投以鄙夷目光的人眼睛一亮,这是他自己为自己赢得的一次掌声;也是自己为自己赢得的一次升值机会。
不免嘲笑自己,安分守己的活在这尘世中,何时才敢为理想出走,起身去到远方?
老师说,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单单是过去的“人情社会”了,更加追求的是资源优化、效率还有效果。
人们往往注重最多的是你最终的成果,而不是你在过程中流了多少汗水。如果你没有被别人利用的价值,那么你也会相对的失去很多学习成长的机会;这是现实吗?社会的现状的确如此。
在工作与学习中,我们都希望能加入到一个优秀的集体,这样的自己一定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在汲取别人优秀的成果时,你又能给予对方什么回报呢?
是资源的共享还是能力的提升?难道只是对理想的一腔热血吗?如果我们什么都没有,又有什么资格踏入他们的圆圈呢?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只想和优秀的人成为队友,这样未免活的太功利了。
对啊,目的性太强,让人心生厌倦,可是,互惠互利这是合作的基础,我们都不再是小孩子,我们不是组团一起打游戏,我们也不再是组团玩过家家,我们总要逼着自己去做一些大人们承受的事情,总要逼着自己去学会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这样在灰头土脸之后,你才能触碰到自己那份藏于尘世中的理想。
就像“人为什么要这么努力的活在世界上”这个问题,最鸡汤的回答是:为了理想。
我的回答是:为了活着的时候,能呼吸到每一口新鲜的空气,为了活着的时候,不苟且,为了活着的时候,不抱怨,为了活着的时候,不被尘世所玷污,为了活着的时候,有时间好好享受纸张散发的书香。
所以当人生按下了开始键,我们就只管在这尘世中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