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一些转变
过了没多久元军围城。有个姓任的军官非常嫉妒朱元璋,当然这个人也有可能是个投机分子,通过观察郭子兴对朱元璋态度的转变从而分析出郭子兴想听什么样子的话。他偷摸对郭子兴说“这个朱元璋打仗不行,每次都是冲锋在后,撤退在前,水平太差了,一点战斗力也没有,他的那些胜仗全是扯淡”。按理说郭子兴是知道朱元璋的谋略和勇武的,但是现在的郭子兴却对朱元璋不能打仗这样的屁话深信不疑。不过中国还有句俗话“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任某的谗言才说了没多久就遭到报应了,元军来了,郭子兴就命令任某和朱元璋一起出城接战。任某出城后还没有十步就被箭矢射中了,只能仓皇逃回来了。反观朱元璋把在城中受的气全撒在了元军身上。
这一段时间可把朱元璋给郁闷坏了,内部有人在不停的胡说八道,最可气的是主要领导郭子兴还相信了,现在终于能找到证明自己的机会了,他就一往无前的冲了过去,没有一个人可以挡住他,打完之后,朱元璋从容撤退,一点伤也没有留下。史载:犹直前奋击,众皆披靡,上徐还,了无所伤。郭子兴看到这一幕以后竟无言以对。也是,除了惭愧还能有什么呢。
这里的任某就是个小人,他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认清形势,也就是没有认清自己是什么材料。胡说八道在自己内部是可以的,因为有人愿意听;你要对外说就麻烦了,敌人可不会因为你的胡说八道就放过你。比如说在内部你可以说明年有多少多少的利润,只要你和领导关系好,即便达不成也没关系。年底考评的时候弄个春秋笔法就没人追究了,甚至有可能一年的考核结果还会非常好。但是你要对合作伙伴说一旦和你合作能产生多少多少的利润,最终没达成,那合作也就完蛋了......所以啊,奉劝诸位,千万别把对内部的那一套用到外部上,那样真的会完蛋的。作为领导,耳根子软是不行的,你要知道哪些人是干将,哪些人是专门伺候你的,一定要分清,用人的时候千万别用错了。让能打仗的人去伺候人,他不舒服你也不舒服;让伺候人的人去打仗,一定打败仗。甚至有可能你的势力因为这场败仗直接就被灭了。以上只是参加工作多年后的一些理解,不见得对,但是我把他写出来,即便读者朋友们觉得不对,也别喷我(可以喷,但是请求诸位稍微笔下留情),毕竟,求同存异吗。
这回体现的是朱元璋的勇武。还有一次体现智慧的。元璋带着三百人出城,突然听见鹁鸽的叫声,又见一支箭从空中落下,他觉得奇怪,然后突然醒悟,立刻带着兵马返回,不久,敌人兵马忽至,没有收获,就回去了。弓箭的有效射程也就几百米左右。军营附近猎人基本上是不会来的。只有敌人这种解释,当然也有可能是自己人。但兵凶战危啊,无论怎么小心都不为过,朱元璋的判断完全正确,及时避免了一次意外的战争。朱元璋,智勇双全!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在现实中学来的。悟性好的人尤其能在自己的每次挫折中汲取营养,从而在以后的日子里走的更远,爬的更高。朱元璋就是如此。客观的说此时的朱元璋还略显稚嫩,对人心的把握还处于初级阶段。他每次遇上敌人之后都奋勇向前,每次的战利品自己都不取分毫直接分给下属。其余的将领和他正相反,有点啥好东西都献给郭子兴。时间长了郭子兴就有意见了,好你个朱元璋,每次你得了那么多战利品也没见你给我上贡。你他娘的想不想干了?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就不停的给朱元璋穿小鞋。要说还是朱元璋的媳妇马皇后(马皇后我没查到她的名字,以后为了方便称呼,我们就称她为马皇后了,提前升职了。)知道自己的干爹是个什么货色。经过和朱元璋商议以后,由她出面走“夫人路线”。从将士奉献给朱元璋的财物中拿出好东西给郭子兴的老婆张氏,然后又找人说好话,枕头风一吹就有效果,慢慢的朱元璋和郭子兴之间的疙瘩就松动了,最后就解开了。这段眼熟吧,想在职场中有发展的读者们要好好琢磨琢磨。如果还不明白那就看看电视剧“潜伏”,尤其是“斯蒂庞克原理”;“玉座金佛定律”这两段值得大家认真观看、仔细揣摩、灵活应用。诸位亲爱的读者朋友们,牢记一句话“千变万变,人性不变”,这几千年来,人性就没变过,要把这些参悟好。千万记住,一定要把自己做的功劳和领导扯上关系,功劳是在领导的英明带领下取得的。
这段时间的经历对朱元璋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他立了大功之后,反被剥夺了军权。这个经历是朱元璋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同年,张士诚占据高邮,自称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