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 周五 晴
一、逻辑的意义:逻辑与智力训练的关系
1、逻辑一词的三重意义
最广泛的意义:一切经过思维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逻辑,无论结论对错。
最狭窄的意义:合乎逻辑的,其推理的前提是意义明确的,是正确的。逻辑的关键是论证的严密性,只有数学和形式逻辑才严格合乎逻辑。
最佳意义上的逻辑:切实有用的意义,从正负两方面系统的用心,确保思维能产生出一定条件下最佳的结果。思虑周全、透彻和仔细的思考,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审视事物,不漏过任何重要之处。审视、考察、琢磨、检验、细致、准确、精细、动脑筋、有条理、井然有序。
2、在教育教学上“切实有用意义”逻辑的价值
智育的全部和唯一目的:养成细心、警觉和透彻的思维习惯。
认识这一原则的困难:“个人的心理倾向与逻辑思维”二者之间有共同之处,将逻辑训练视为某种外部施加给个人的东西。事实上,将教育的目的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是正确的。
错误观念产生的原因:将天性与逻辑相对立
一派观点:天然本性和功能是首要的和根本的,而天性的趋势是不大理会纯智力培育的。自由、自我表现、发扬个性、自发性,游戏、兴趣、自然成长等词汇。不重视有组织的课程和学习材料,认为教育就是以各种办法刺激和促进个人发扬其天性潜力,按个人自然的成长循序渐进。(自然发展派)
另一派观点则高度重视逻辑的价值,但认为人的天性是嫌恶逻辑,不在乎逻辑。强调要依靠课程已明确和分类的材料,采取各种方法,将逻辑灌输到人们不喜爱逻辑的头脑中。(人为逻辑训练派)
以地理为例:
首先给地理下定义,使之区别于其他每一门学科。然后列出地理学的发展所依据的抽象名词如赤道等,然后一些较具体的元素也排成类似序列,如洲,岛等。据此,学生不仅获得了信息,也让自己的思想顺应于这些现成的逻辑定义、概括个分类,从而逐渐掌握逻辑习惯。
这个方法在实践中应用广泛。阅读、写作、音乐、物理等都有应用。还有一些学校注重一些形式,据说学生只有运用这些形式才可能达到合乎逻辑的结果。各种“纲要”“图标”以及分类在分类。使得孩子本来充满活力的微妙的逻辑思维变得迟钝了,也使“教学法”背上了坏名声。
人为逻辑训练的后果:学习兴趣下降,漫不经心,拖拉,对知识应用明显反感,死记硬背东西。逻辑被认为完全是人为的和额外的,师生对它不屑一顾,开始致力于表现各人现有的秉性和爱好。强调以个人自然的性格倾向和能力作为唯一可能的发展起点,这是正确的,但反应方式是不对的。因为忽视和否认了一点,即人们现有的能力和兴趣之中都存有智能的因素。
杜威的观点:
1、逻辑课所讲的是经过训练的成年人思维逻辑
人们常说的逻辑,实际是成年人的受过训练的思维逻辑。能够分解一个主题,界定它的各个元素,再按照一般原则将它们加以分类,这是经过了透彻思维训练之后所要掌握的逻辑能力。已习惯于如此分类、定义、综合、概述之后,就不需要再经过逻辑方法训练了。
不经逻辑训练就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的说法是荒谬的。
教学课程上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不是出发点。
2、未成年人也有自己的逻辑
一个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逻辑。在小学,好奇、推理、实验、检测就已经起很大的作用。因此,自我的思维倾向没有逻辑是错误的。它低估了智力因素在个人自发思维和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智力因素对于自我思维和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教育的意义
逻辑不限于逻辑课程中的内容,思维教育的真正问题在于将自然的思维能力转化为经受过检验的专业性的思维能力,将偶然出现的好奇心和零散的联想转化为时刻保持警觉的、小心谨慎和贯彻始终的探索。
逻辑和心理不对立,而是正常成长的持续过程中的前后两个阶段。自然的或者心理上的思维活动,即使没有自觉地受到逻辑考虑的调控,也仍然具有自己的智力功能和健全性;而在达到了自觉的、有意识的思维技巧之后,这种思维技巧就成为习惯性的或者说第二天性的。前者有逻辑精神,而后者仍然存在固有的习性和态度,仍然属于个人的心理活动,它与个人的一时冲动或随想并无区别。
二、纪律与自由
1、对纪律的正确和错误看法。
正确看法:纪律是正面的和建设性的
思想的纪律实际上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一个人达到了独立的理智与控制力之后思想会是自律的。原始的天赋通过逐渐的锻炼就成为有效的律己力量。有律己力之后,就可以在没有外在指教的情况下培养自己掌握合适的形事方式。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培养这种有律己的精神。
负面的看法:纪律是令人痛苦的,难以接受的。对人的思想起强制作用,迫使它脱离爱好接受约束。
纪律刚开始是痛苦的,但却是为了迎接未来而必要的一种准备。
2、思想纪律
纪律是一种磨难,如将铁锻造成好钢,如将新兵训练成好兵。思想的纪律不是智力纪律,目的与结果也不在于思维习惯培养,而在于整齐划一的外在行动模式。教师采用限制和压抑学生的思维活动,造成机械死板的格局或者心理上的被动和屈从,却以为自己是在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效率。
3、智力纪律
当将纪律视为有效智力活动的习惯性力量时,纪律等于自由。
智力上的自由不只是不接受阻碍的外在行动,而是独立思考的力量,不盲从别人的引导。
思维的自发性或自然性是指比较偶然出现的念头,教育者会采取办法使学生的思维自发性得以保持。有趣的材料,设备,工具,活动模式等做法忽视了达到真正自由所具备的若干条件。
4、达到真正自由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思维所需要的障碍:来自内在,非外在
一种冲动倾向的直接即时释放或表现是思维所必不可缺少的。
当冲动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抑制或反弹的,才会出现思索。外部任意的任务会提供思维所需要的困惑和困难是错误。凡是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有力活动,在其努力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都必然会遇到障碍,这些困难时引起深思探索的天然刺激因素。
自由不是让外在的活动保持畅通无阻,而在于通过个人内在的思索,找到一条出路,来摆脱那阻碍自发思绪畅流的困难。
智力因素是自然的:
只强调心理和自然因素,但却看不到自然倾向在好奇、推理及检测愿望的每一成长阶段都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成长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不自觉地但却透彻地为下一个阶段的表现准备条件。思维是始终不断的,人通过思维来运用感官和肌肉,指引和利用观察和运动,从而为下一个更高类型的思维做好准备。
那种认为思维是独特的、孤立的自然倾向,各种感官和肌肉活动先前有过自然表现,或者说只是因为观察、记忆、想象、体力活动先前在没有思维的情况下动作过了,思维到时候必定活跃起来,这种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思维是与人的任何智力活动同时出现的无论如何,思维习惯都会慢慢形成
青春期绝不是魔术的同义词,会带来比童年期更全面和抽象的思维。思维是追随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并检测由此联想到的结论。思维在婴儿时开始,并随着年岁的增长进一步发展这一能力。
提防不良的思维习惯,享受在于智力的真正自由
思维习惯会慢慢形成,可能是“漫不经心,草率匆忙”这样的坏习惯,也可能是细心谨慎、缜密周全,连接贯通”这样的好习惯。好习惯要从一开始就培养,认真而不马虎。
总之:真正的自由在于智力,在于训练有素的思维力,能遇事周密思考,下决心之前要仔细想所需要的根据是否齐全,若不,应该如何再搜寻。
若不深思熟虑,则可能心血来潮,鲁莽轻率。让自己听从于欲望、感觉和环境的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