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写顶住遗忘
京都圣地,令人咋舌,说实话,这一趟北京之行有点累,不仅是身体的劳累,更是眼睛里看到的北京千面百孔,眼花缭乱中带给人的迷茫使然,大街上的每个背影都感觉很是匆忙,每个脚步都很飞快,难以从人们的眼睛里读出一点点对于这个城市的心情,留给我的印象是复杂到难以盖棺定论,这座城市它是历史的,现代的,开放的,保守的,严肃的,活泼的,但也发自肺腑的慨叹这座城市真不简单,祖国真的伟大。
这是我们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国际文化交往中心,科技发展创新中心。
难以想象北京天安门故宫每天80000人的游览旅客,处处是严密的安检,时时可见的外国游人。
北京城四海为尊,王气聚敛,但同时也是烟火人间,地气尽显。
故宫天安门的雄伟壮丽,宝钞胡同恬淡安然,南锣鼓巷里商贾旖旎,三里屯妩媚且文艺,鸟巢水立方是建筑科技的神话,王府井里又是一片繁华欢腾。
这里2000多万的人口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这也造就了北京的多面风格,烧饼表面上是关外的风雪,咬一口下去却又是千层万层的江南的精致和妖娆,从燕山扑下的历史长风,掠皇城,穿胡同,最后缭绕在铜锅之上,化作团团氤氲热气。
冀北塞外的憨厚混合皇城根的怡然自得,形成特有的北京味道,那味道不光是舌尖美味,更是人间道义。
在中国,文化常有两种传承,一种写进书本,供人拜读,另一种却散落民间,流芳千古。文字是易碎品,很容易在历史前行中蒙上灰尘,破碎让人遗忘,但烟火中的文化,却能传承千年,经久不息。
牛街餐馆偌大的包子,大早上老老少少手里拎着的豆浆油条,回环曲折的羊蝎子,蘸料浓郁的铜锅涮,没错,这是人间北京。
缘分当头,跟虎兄结伴而行,也有幸聆听了专家学者的金石之言,每个人,在岁月的淬炼中都活成了一部丰富的字典,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曾在那里鲜活的演绎,跟他们聊过往的人生,谈生活中的见识,大师们专业的讲解,站在更加丰富和理性的角度,仔细聆听他们的谆谆教导和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样的旅行,真值!
长见识,开眼界,拓视野,这样丰富的旅行也算告一段落,在内心深处深深向往的紫禁城,再见北京。
新学期开学在即,也终于踏上这回归的列车。
愿岁月无恙,我想我们还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