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诗经密码》作者:刘蟾
齐桓公对管仲有生死之仇,对他的才能也并不了解,所以开始的时候,对管仲的话爱理不理,并不是很信任他。
在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84年,他不顾管仲的劝阻,要发兵攻打鲁国,原因是鲁国曾经保护过公子纠,和自己有过瓜葛。
这一次战争就是有名的长勺之战。说起长勺之战我们就能想起来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曹刿论战》,其中有几句话非常有名,并且成了典故和成语,比如“肉食者鄙,不能远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等等。那曹刿是何人呢?他怎么几句话就能让鲁庄公听他的呢?
原来曹刿是周文王的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人家是有贵族身份的,而且还是老牌贵族,算起来和鲁国国君还是亲戚,只是当时退隐朝堂,没有实际职务在身而已。所以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想要单凭几句简单的话,就能如何如何,是根本不可能想都不要想了。
这一战的是鲁军大胜齐国大败,可是齐桓公不死心,又联合宋国第二次攻打鲁国,结果又被鲁国出奇兵完胜。
两次都没有听从管仲的劝阻,两次遭遇的失败,这个打击让齐桓公终于相信了管仲的军事才能,并且开始对他言听计从。
接下来管仲做了相国,一心为齐桓公做霸主准备。他对天下的局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周天子基本上有名无实,诸侯之间的斗争也越来越明显,每个诸侯国都有争霸的野心和可能,原因是当时诸侯之间的实力相差不是太多当时的几个大点的国家。
此时秦国还远在西北,巩固国家;晋国还忙于内乱;郑国随是异军突起,但是并没有称霸天下的能力;卫国已经沦为了二流的国家;而鲁国、宋国的一直不温不火,没有绝对的强势;齐国经过齐襄公的昏庸,公孙无知的篡位,以及王位的争夺,也是元气大伤,即使仍旧算是强国,也不是绝对无敌,能够一头独大压倒其他诸侯。
分析完之后得出结论:齐桓公想成为诸侯霸主,就一定要制定战略,不能一味强来。由此管仲就为了齐桓公的霸业,制定了三个方面的战略规划:
战略一发展国内经济。战略二要借着天子之名,抬高自己的威望。战略三,这个最为重要,那就是帮助中原各国抵御异族入侵。
前边两个战略发展国力也好,尊崇周天子也好,顶多只能让齐桓公成为诸侯所比较信任的对象,但是要让诸侯们都听命于他,那可就太难了。
首先武力征服绝对不是好办法,光靠对没落的周天子的尊宠也绝对不行,所以帮助中原各国抵御外族入侵,就成为了最关键的一步。从古至今,想要赢得尊敬与团结,民族主义一直就特别好使,百试不爽。这根兄弟多了打架一样,自己闹得再凶,只要有外人来欺,大家还是很快就能放下个人恩怨,转而一致对外的。当然也有极少数脑残的联合外人迫害自己家人的,这根汉奸卖国贼也是一个路数。
少数民族骚扰中原各国的事情一直就接连不断,就连齐国本身也遭遇到严重的侵犯。早在齐僖公的时候,公元前706年,山戎(又称北戎)就大肆侵略过齐国一次,齐国抵挡不住,多亏了郑国来助拳,才把山戎赶走。齐桓公要是能帮着中原诸侯国抵御外族的攻击,那等于是英雄啊,谁不敬佩呢?
所以齐桓公现在这么做,简直是一石数鸟,绝对划算。制定好方针,在诸侯会盟上一宣布,大家都说好,但是具体干实事的时候,就又都贪图安逸,配合的不是很积极了。
不过机会还是来了,在公元前664年,齐桓公52岁的时候山戎又一次大规模入侵中原,这次瞄准的对象是距离他们最近的燕国。
燕国也算是个老牌的诸侯国了,它的开国国君就是周武王、周公旦的亲弟弟召公奭(shì),这个人在历史上也很有名,他辅佐了周成王、周康王两代君主,开创了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的“成康之治”。
燕国所在的位置在当时来说比较偏远,在今天的北京河北一带,和中原各国来往比较少,文化相对落后一点。
但是无论如何,燕国也是周天子的同姓宗主国,是属于中原文化圈的,自然和夷狄等少数民族不同。
山戎这次突袭把燕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差点灭国。齐桓公就抓住这次机会,再次打起了“攘夷”的大旗,并且亲自率兵帮助燕国收复失地。不仅如此,他还决定远征山戎,彻底平息山戎祸患。
但是山戎这一类的游牧民族根本就居无定所,实在是不好找到腹地。齐桓公于是就陷入了漫长的远征当中,因为地理环境的恶劣,期间有好几次危险,差点致命,好在有聪明的臣子帮助才没有死。
有一次是到了大漠,没有水,快要渴死了,大臣隰(xí)朋,说,一本蚂蚁打洞的地方比较潮湿,找到蚂蚁洞深挖就可以见水源,按照这种方法,果然找到了水,救了齐桓公一命。
还有一次是走到了一个山谷迷了路,转了好几天出不去,管仲就出主意说马有认路的本领,让老马走在前面,带路就可以出谷,这个就是著名的老马识途的典故。
这次北伐山戎足足有六个月,终于把山戎给灭了,还收复了几百里的土地,齐桓公把这些土地全部给了燕国,告诫燕国要尽一个臣子的本分,要向天子纳贡,把燕国感动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这让齐桓公赢得了诸侯空前的尊重,从此,在大家的心目中,都已经默认齐桓公就是霸主了。
说到这里,我们比较一下管仲的“尊王攘夷”、郑庄公的“代天子讨不庭”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间的区别。
表面看起来,三者都是打着天子的名义为自己谋私利,但无疑管仲是最高明的那个。因为无论是代天子讨不庭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都是借着天子的名义,来打击其他诸侯势力的,相当于让自己成为了众矢之的,武力要是不够强大,一定被灭,因为你对周围所有的人构成了威胁,已经成了大家的公敌。
这也是郑庄公曹操始终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但是尊王攘夷就不同了,它的打击对象是夷狄,是外族人。而且我收拾夷狄的目的是为了大家的安全考虑的,是在为大家做好事,这样一来就把矛盾给转化了----在郑庄公曹操那里的反抗力量,在齐桓公这里都转化成了助力,只要齐桓公和少数民族面对面打赢一场仗,就能瞬间赢得诸侯国的好感,这就是管仲高明的地方,也是齐桓公顺利成为天下共主的主要原因。看完这一段历史,是不是有所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