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又一次被春节档刷屏,沈腾打沈腾,佩奇很尴尬,流浪地球燃到爆已经霸占了整个朋友圈。
和闺蜜聊起来,嗨!你们过年好呀!一阵沉默之后,闺蜜说总觉得很久没有感受到纯纯的过年了,曾经的贴春联,全家一人一道菜准备年夜饭,一起吐槽春晚,熬到12点噼里啪啦放炮的日子好像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
记得小时候,家中长辈毛笔字写的特别好,每到过年,摆起长桌子,瓷盘中倒上墨汁,挥舞着毛笔在红纸上上下舞动,村子里好些人都会来观看,小孩子们也能分得一根小毛笔,一张小红纸挥洒一二……如今,家家门口都贴着对联,却有大半对联下也有了落款:XX银行,XX超市。
记得小时候,春节时有好多好多的游戏,大人们在一边打麻将聊天,小朋友们中总有一个娃娃头带着一群小豆丁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放飞自我,一把摔炮能玩很久很久……如今,孩子们似乎都不会玩了,跑也懒得跑,跳也懒得跳,嗯,看动画片,玩手机倒是挺有兴趣。
记得小时候,全家一起看春晚,边看边吐槽,这个小品没意思,这个相声还挺逗,今天晚会歌舞太多……如今,春晚导演一边10秒钟切一次观众席的流量明星们,一边让大家不停的低头摇手机,五个多小时下来,什么?今天晚上有小岳岳?他还笑场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总会因为一件事情让全家女人暴走——男人们的喝酒,好友形容自己的春节就是不停的复制粘贴,醉生梦死之后继续醉生梦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给孩子讲《过年》的故事却和真实的经历全然无关了,孩子一脸懵懂的问我,妈妈,过年不是贴春联,放鞭炮,看舞狮,打跑年兽么?我们的过年怎么不一样?我竟无言以对。
仔细琢磨了一下原因,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大吃大喝,放烟花,包饺子,确确实实是充满仪式感的事情。但在今天,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操作,所以就没有了仪式感。问题就在于,你能想出一种新的活动,就像物质匮乏年代的年夜饭,时代急速变更时的换新衣,和缺乏感官刺激时的放烟花,一样的仪式么?大家都想不出,于是,简单粗暴的将平常的生活带入了过年,年味儿,从春联吃肉放鞭炮变成了喝酒电影累成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