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到上最多的动作是听书评,听了几次,对听书这种模式个人是反对的。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听别人给你解读20分钟,乍一看好像效率很高,20分钟获得阅读几十天才能换来的干货。但是这种没有自己思考和提炼,直接从别人那里拿来的结论和观点,几乎是无效的。过了你听书的碎片化时间,在大脑里留不下任何印记。
虽然不推荐听书模式,但是热烈推荐得到上的《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课程》,这是一部让你立竿见影提高工作产能的学习产品。 举两个课程中的干货应用到工作的例子。 梁宁在讲到洞察情绪时,有一句金句:我们都有情绪冲动的时候,你陷入爱情了,你被愤怒、被恐惧控制了,就好像手机系统崩溃了,所有APP全废了。梁女士这个比喻很精妙,人是一部手机的话,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当时我就想,那还有什么是底层能力,我们常说的思维模式、性格、逆商、眼界、格局这些,其实统统是底层操作系统。系统过硬,才能驾驭各种知识技能的加持。
于是,在写周老师名校启示录推文的时候,就完美借鉴了梁宁女士的这个梗,这个活动的意义就是开启你的视野,提高你的底层操作系统:
当然写作是一件必须有大量输入才能产出的事儿,这次借鉴只是侥幸。
第二个活学活用立即应用到工作的是梁宁女士剖析一个产品的五个层次,从里到外依次是:战略层、能力层、资源层、角色框架层、感知层。这个五层理论,可以很好的应用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有没有意义做,就从这五层下手。
近期在和领导讨论工作时,针对大学市场项目,领导提出了组合拳策略及作出试点的要求,而且部署下来就是时间紧、任务重,必须all in的感觉。当然所幸我是很没心没肺的类型,用杨幂的话说就是可以戒掉情绪,让自己从事件中抽离开来,客观的审视这个项目——
从战略层,选择试点的学校是否是有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是运营良好不需要外部加持的?
从能力层,我们的团队是否具备运营管理咨询的能力?
第三,资源层,和第二层并列,除了团队本身的能力,是否还有其他资源支持?
第四,框架层,当前的组织架构是否支持?
第五,感知层,结果如何让别人感知到,如何衡量?
用这个理论分析下来,项目的可行性就梳理清楚了。产品感知的五个层次,同样也是一个项目的五个层次,战略层是核心,如果战略说不通就不具备可行性。在战略层的基础上,能力层、资源层、框架层、感知层都是可以围绕战略而设计的。
这个课程的趣味性在于案例,梁女士的案例都是互联网大佬们的江湖传说,诸如雷军、周鸿祎、张小龙,以及像微信、猎豹、360这些著名的产品是如何做出来的。这些事,足以让你谈资扩充,从此在中关村各小吃店谈几个亿的项目时毫无违和。 干货满满,又非常有趣的课程,感谢部门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