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的产品思维课第六节中谈到一个概念——角色化生存。所谓的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生活在社会赋予我们的集体角色之中。好学生是一个角色,好老师是一个角色,好孩子是一个角色,好儿子也是一个角色。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成为一个个角色,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角色化生活。
这就好像皇帝死了,很快又有其他人穿上龙袍坐在龙椅上继续当皇帝。至于谁来当皇帝对于百姓来说并不重要,因为百姓根本也不认识皇帝这个人,他们只认识皇帝这个角色。又好比生活中我们会认识李校长、张处长,也许我们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我们认识的只是他的壳、他的角色而已。
回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就生活在教师这个职业赋予我的角色之中。这段时间带毕业设计,因此和学生接触的比较多。在和一位学生聊天的过程中,她就直接说,老师我发现你上课和你平时完全是两个人,感觉你上课时很严肃,但是课后却很随和很活泼,和上课时的状态完全不一样。 我也感觉每次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总觉得自己和学生之间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彼此之间存在一层隔膜,这层膜使得我始终没办法在自然轻松状态下和学生沟通。
学了这一讲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上课就是生活在老师的角色之中。不管是培训还是讲座,都在强调教师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之中也使得我给自己进行角色定位。潜意识中觉得说老师就应该有老师的模样,教书育人,自然而然就会在课堂上表现的严肃认真。
此外,学生也对我进行角色化定位。讲讲发生自己身上的两个小插曲,一次单独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次去餐厅吃饭。排队的时候偶遇几位学生。结果学生一脸惊讶的看着我“老师你怎么也来看电影?”言外之意就是,电影院、餐厅这种地方不应该是老师去的地方。老师应该好好上课,除了课堂还是课堂,所以即便在生活中遇见,他们觉得老师还是老师,还是角色中的那个人。
但是卸下老师的角色面具我们也就是一个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我们过着也是普通人应该过的生活。我们也要消费、也要娱乐、也要生活。因此,不论是自己对自己,还是学生对自己都在进行角色化定位。
话说回来,生活就要去角色化,拉近关系也要去角色化。去角色化的生活才是有感情的生活,也更能让人拉近彼此之间的熟悉感。 因此,不管是面对学生,还是面对领导,去掉他们身上的标签和角色,甩掉背在身上角色这个重重的壳,以平常心对待,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