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现一个非常优质的综艺节目——《一本好书》,豆瓣评分9.3,导演是关正文,这个节目的第一期内容就是英国伟大的作家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
“读书”的方式非常特别,通过表演话剧来向读者讲述书中的故事。斯特里的扮演者是黄维德,毛姆的扮演者是赵立新,老戏骨的加持让这个节目变的更加好看,可谓是良心之作。
初次认识赵立新是在《金星秀》上,那时候《金星秀》还没有停播,金星充沛的激情、犀利的眼睛和毒辣的点评,加上话题度也许不高但是实力却非常深厚的嘉宾,每一期总能以一股特别的魅力吸引人看下去。
其中一期的嘉宾是赵立新,那个时候赵立新的微博follower还没有那么多,90后fans还没有那么熟知和崇拜他,曾经在瑞典国家话剧院做演员和导演的他,台词功力深厚,他在节目上随口秀了把台词,让我秒粉,当时觉得这个人真是厉害极了。而且他还会中文、英语、俄语、瑞典语、法语、意大利语六国语言,后来在《声临其境》的表现更甚。此外,他参演的《芈月传》、《全民目击》、《中国式关系》、《绣春刀》、《远大前程》……我都去看了一遍。
当我看到他在《一本好书》中也有相关角色扮演的时候,决定把这个节目一追到底。没想到看到一半,又被黄维德圈粉了……
强烈推荐综艺《一本好书》 !
读完《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可知毛姆是一个冷漠而敏感的人性观察者。《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揭露的人性,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所体现。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不是生来的艺术家或者具备艺术家的品质,但是“月亮”与“六便士”之间的矛盾从来都是老生常谈。
有人追求“月亮”;有的人追求“六便士”;还有的人一抬头就能看见“月亮”,可是手里却没有“六便士”。
在我这个年龄,不但没有“六便士”,甚至就连谈论“月亮”也开始变的奢侈,每个人紧绷着一根弦,不管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只是“去做”就好了。
斯特里说: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斯特里放弃财富、放弃妻儿孩子……放弃世俗里人们羡慕的一切成就去追求画画,不在乎现实中的贫困潦倒和疾病交加,只想满足内心的诉求,直到最后到达他的人生归宿,去到那座名叫“塔希提”的孤岛,开始追逐属于他的“月亮”。
斯特里临死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画作,他却命令妻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他终生追逐的“月亮”,随着他的死去也一同随他去了。
也许他这样做,只是不想被世俗约束,成为世人眼中所谓的“名人”而流芳百世。或许这种对世俗的蔑视归根于他的“自我”以及“自尊”,他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也不屑他人的批判和指责。他只想画画,只想享受创作,也只想遵从内心。
一心只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这是斯特里的选择。可是不通人情世故,只遵从内心,又岂是人可以选择的呢?
努力的去变得温和,不那么锋芒毕露;努力的去平衡,希望大环境协调、小环境和谐。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太卑微了,无法撑得起宏大的世界,就连身边的小环境,想维持好就已属不易。
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孩子了,我自认为是过了为自己的行为去做什么辩解的年龄了,也跨过了一厢情愿又自以为是的去评价或批判什么人的沟壑。也许是习惯了委曲求全;也许是知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脆弱不堪、再怎么维护也是一地鸡毛;也许是看惯了现实中一次次要上演的矫情戏码和自导自演自认为的感天动地。感性的抱怨和理性的求全,我更愿意选择后者。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要去追究对错,只是去解决就好。当“信息”可以当作“人情”来贩卖的时候,“知识”的价值就找不到位置了。“大撒网的信息”和“真才实学”也许并不矛盾,存在即合理。这个世界,总得有人维持“面子”,也得有人做好“里子”。
人什么时候,也能像斯特里一样,可以抛弃一切,只去追寻自己的“月亮”呢?
或许是遥遥无期。
前几天重读《三十六大》,冯唐对李银河说:你像绝大多数有真才实学的人一样,没有自信,充满自尊,希望小环境和谐,忘记自己已经得到的一切,一辈子记得自己介意的点滴。
除去“真才实学”,把这句话套在自己身上,值得回味。
情绪泛滥的时候,是需要节制和控制的。
睡不着的时候,就去听听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