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了后会怎么样?”
“我死了,会不会有另一个我?”
每逢清明节祭扫先烈,
孩子总是好奇什么是“死亡”。
可作为父母,我们如何解释,才能既让孩子理解“死亡”,又不给TA心里留下阴影呢?
当孩子问及“死亡”是什么?你该怎么回答?
1、“他在睡觉”
“爷爷不太舒服,他睡着了,我们也不要打扰他吧。”
分析:孩子不仅对死亡产生疑惑,而且对睡觉会很疑惑。为什么睡着了总不醒来?情形严重时,他的牵挂和疑惑,有可能让他开始对睡觉产生恐惧或者抗拒。
2、“爷爷去见奶奶了”
“爷爷想奶奶了,他去很远的地方,去和奶奶会面了,暂时回不来了。”
如此说,让孩子可以接受,而且那种亲人之间爱的连接可以传达。但一段时间后,孩子也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不能去见奶奶,爷爷为什么还不回来,为什么不来跟我们一起?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抓狂了……
3、“科学发达了,人就不会死”
“以后科学发达了,人的身体会很好,就不会死了,别担心。”
对死亡产生恐惧时,有人希望“长生不老”。可这种说法,不仅没帮孩子应对死亡问题,反倒让他活在幻想中。
4、“什么死呀活呀,你懂啥”
“小孩子不要说这种话,你这么小死或活呀的,长大了妈妈再给你讲。”
这样做会将孩子的疑惑挡在心里,让他觉得死亡是一个让人不耻或不敢提起的事,应该是很可怕的,会带来不幸。如孩子已经害怕死亡这件事,家长这样应对,孩子会感觉更无助。
“死亡”,这个必须面对,但谁都不愿意提及的话题,我们选择跟孩子一起谈论。
【 0-4岁】
这个年龄的孩子对“死亡”没有概念,也很难明白死亡的概念。这个阶段,你可以用比喻拟人的方法解释“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爱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坏了,没法恢复了,就是死亡了。
【4-7岁】
这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时我们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并培养好孩子的安全意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7-13岁】
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和成年人一样有悲伤的情绪。这时,你就不要拐弯抹角,用比喻举例混过去。
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用科学的角度,让他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
可以带他们去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死亡,平静地告诉他们,他们就不会害怕,反而会欣然接受。
不过,我们要记住,和孩子们表达“死亡”的言论时,千万不要去吓孩子,不要让他们对死亡产生过度恐惧感。
随着成长,孩子们不得不面临各种“死亡”的实例,如宠物死亡、亲人过世、丧葬出殡、祭祀悼念及新闻中各种有关死亡的场景。
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竟毫无准备。所以,是时候让孩子了解生命的由来与归属了。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及时解答孩子对死亡的困惑,疏导负性的情绪,帮助他们形成对疾病、衰老和死亡的正确认知。
有时,我们可以借助绘本,引导孩子了解什么是“死亡”。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其实猫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这只猫,有100万个人在这只猫死的时候哭过。可是猫连一次也没有哭。最后一次,这只猫竟然哭了,这是为什么?
“活着”对它来说只是漫长而无意义的时间的深渊,它既不珍惜,也不留恋。终于,在活了一百万次之后,它不再是别人的猫,而是成了一只属于自己的野猫。它获得了自由。这一次,它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们在一起生活,一起养育了许多小猫。它学会了爱,也学会了被爱。最终,当白猫死去时,虎斑猫悲痛欲绝,号啕大哭。哭啊哭啊,哭了百万次。然后,它终于死了,静静地躺在了白猫的身边。它再也没有起死回生,但它的生命已然完整。
什么是活着,什么是死亡,这本小小的绘本说的很透彻。
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来展现生命的历程,阐述生命存在的价值。简单亲切的文字,意味深长的寓意,清新简洁的画面,无不令人感动,给人慰藉……
爸爸的围巾是一条暖暖的绿色的围巾。妈妈说这围巾很适合我。于是,我戴上了爸爸的绿围巾。后来,围巾找不到了,原来爸爸的绿围巾会魔法,变成了春天的绿树绿草。我看着满眼的春天绿色不再哭了。所以,爸爸,你不要再担心,就在天上看着我和妈妈吧。
这套绘本《生命的奇迹》,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用轻松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爱与感恩、生与死这些“严肃”话题,教孩子正视真实的自己,尊重与感恩生命。
如果只能选择一套生命教育绘本,那么非他莫属。
清明假期,跟孩子一起看看有关生命教育的绘本,聊聊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