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切归于尘土时,留下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答案。
今天沿路的依旧是黄沙与戈壁,蓝天与白云。只是,黄沙占了大多数罢了。或许,敦煌的景只有这些,但是敦煌的魅力却不止这些。
先前没有说的,便是刚到敦煌时观的“又见敦煌”与昨日的鸣沙山月牙泉了。鸣沙山月牙泉暂且不提,要叙述的就是那“又见敦煌”了。
也许会问我,为何在先前未提那“又见敦煌”,到此时却又提笔写了。我会回答,因为我认为放在此时与莫高窟一起描写,应该会有一种不同的震撼。
那日的“又见敦煌”很震撼,过后我也有想再进去看一次的冲动:一位位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物,在我们面前走着走着,张骞、玄奘,常书鸿一个又一个站在我面前,好似穿越了一般。
当声音响起:“张骞!”“在!”“常书鸿!”“在!”“王维!”“在!”……那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再当这一位紧接着一位走在盛满了黄沙的台子上时,好似还原了他们当年的风采。
当汉朝归于尘土,当唐朝归于黄沙,当隋朝被沙子掩埋,当宋朝不再存在,当一切归于沉寂,留下的是什么?是此时敦煌的莫高窟,是他们永久留存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只是此时的莫高窟,已快奄奄一息。
莫高窟建在断崖壁上,密密麻麻的洞窟,展现的是曾经人们对于佛教的信仰,对于莫高窟的在意。只是,能参观的洞窟也是屈指可数了,大部分洞窟都因二氧化碳超标而被封锁,封锁在了崖壁中,黄土下。而对外开放的洞窟,有些的洞壁上更是刻着“到此一游”的字样。呵,这几千年的文化,竟被如此糟蹋。
当然,这依旧掩盖不了洞窟本身浓厚的文化底蕴。一座座彩塑、壁画精美绝伦,技法精湛,只是,值得可惜的便是大部分彩塑都为清朝重修,保留其本身原貌的仅有几个洞窟。就说那莫高窟的标志九层楼里的那尊第一大佛,其本身为盛唐武曌时期所建,而今只有那一双脚为原物。不过,这掩盖不了其魅力所在。
而对于我来说,最喜爱的不是不同朝代的释迦摩尼,也不是各种形态的飞天,而是那“东方版的蒙娜丽莎”。他镶钦于壁画中,神奇之处在于,灯光从不同角度照射,所呈现的是不同的微笑。当灯光从上往下照时,嘴角上扬角度最大,好似其领悟了佛道。不过,他的微笑可比达芬奇画笔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早了一千多年。古人的智慧可不是一般人能轻易亵渎的:洞窟中的倒斗顶,就是利用了力学原理,使其坚固不倒。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也不一一列举。
只是,那洞窟内的魅力,智慧,文化都是经历了岁月变迁,经历了朝代更替,经历了许多许多。它们的美,它们的古老,它们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一个窟,承载的是一个时代的审美,一个时代的文化,一个时代的发展,一个时代的步伐,一个时代的来与走……它留下的不仅仅是几个窟,几座塑像,几墙壁画,它留下的是一个时代的痕迹,拥有着无可替代的位置。
在回到文前的那个问题: 当一切归于尘土时,留下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失去的是这些原本的样貌与物体,而留下的是文化与精神!
不要去埋怨所见的古物古迹少,只是,当它们出现在你面前时,你看不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