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已经落幕。
但有一个人不能再被忽视。
他23年来,13次被提名,次次落空,这马拉松式的陪跑,惨过小李子!
终于,今年的奥斯卡“痛改前非”,双手为他奉上了小金人——
罗杰·迪金斯
Roger Deakins
罗杰·迪金斯是谁?
一个永远站在镜头背后的人。
你没见过他,但一定见过出自他手的名作——
《肖申克的救赎》《冰血暴》《老无所依》……
即使没有奥斯卡的钦定,迪金斯也早已是业内公认的摄影大神。
在领奖台上他说:“相信你们也看得出来,我干这一行已经很久了……"
还挠了挠自己的白头发。
哈哈哈,既调侃了奥斯卡评委的看走眼,又得体地表达了老子当仁不让。
为什么奥斯卡迟到了23年?
我们不妨还是从“头”说起。
你也许注意到了迪金斯的头发,乱糟糟的。听到自己获奖,他赶紧用手整理发型,直接忽略旁边白西服男抬手祝贺。
别笑,这就是老爷子的风格。
他说过:“从11岁起,我的理发师就死了。”
头发自己剃,简单随意。常年雷打不动的皮靴+牛仔裤+白衬衫,俨然成了他工作的制服。
这可以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出门,不必在打扮上多花一点时间。
出席奥斯卡的这身礼服,也是临时换上的。
没有其他影人的优雅和得体,他不懂混圈子,也不善言辞,站在领奖台上的他有些局促,匆匆致谢完就“逃”了下来。
他在自己的摄影天地里自由驰骋,和好莱坞的名利场之间则是若即若离。
就像让他拿下小金人的《银翼杀手2049》。
拍完这部片,主创们忙着全世界各地跑宣传。迪金斯呢,立刻跑回了英国老家,逍遥度日,完全消失在公众视野。
你说迪金斯抱怨奥斯卡欠了他太多小金人?
抱歉,爱给不给。
最好的嘉奖,在电影完成的那一刻,就已经得到了。
迪金斯非科班出身。
生在一个英国小渔村,父亲是建筑工,母亲是女演员。
也许是遗传了母亲的艺术细胞,从小喜欢画画,进入了艺术学校,后来又学摄影,拍起了纪录片。
41岁,别的电影摄影师都已经小有成就了,迪金斯才刚到美国,第一次为剧情片担任摄影。
那是1990年的《飞离航道》,主演梅尔·吉普森,他身后还站着一枚嫩得出水的小罗伯特·唐尼。
这本是一块打开事业的敲门砖。
但拍完《飞离航道》的迪金斯立刻意识到,他要离开这条路。因为程式化的动作电影,拍起来实在太无趣了。
二十多年来,他是一如既往的挑——
爱跟和自己气味相投的导演合作。
比如科恩兄弟,一共合作了12部片子,几乎随叫随到;
萨姆·门德斯,《锅盖头》《革命之路》《007:大破天幕杀机》;
丹尼斯·维伦纽瓦,《边境杀手》《囚徒》《银翼杀手2049》。
发现没,这些导演都是好莱坞工业体系里,特立独行的主。
正合迪金斯的口味。
2001年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
黑白片,迪金斯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迪金斯用彩色胶片拍摄完,后期转制成的黑白。
每过几年回顾一次,也觉得常看常新:“这实际上比我印象中的还要更好。”
为啥一定要是黑白?
科恩兄弟说:
我们认为如果不拍成黑白片的话,人们不会意识到这部电影的重要性。
Sir心中100个同意。
没有比黑白,更能表现科恩兄弟电影中的阴差阳错。
也没有比黑白,更能表现迪金斯的光影中,最微妙的美。
比如理发师在老婆被抓后,倾家荡产请了律师,心情复杂。
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窗帘的影子掠过他的脸。
再比如上诉的前一天理发师老婆突然自杀,他神情恍惚。
吸着烟,慢动作,借助树荫,还有一明一暗的效果。
光影好像电影中一个无处不在的角色,比语言更加精准地讲出了故事。
但,这种低调奢华有内涵,常常被奥斯卡视若无睹。
评委们似乎更倾向于那些往观众脸上突突突的视觉冲击。
74届奥斯卡,迪金斯的《缺席的人》败于《魔戒1:魔戒现身》。
83届奥斯卡,《大地惊雷》败于《盗梦空间》。
85届奥斯卡,《007:大破天幕杀机》败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
Sir并不是说后者的摄影不行,而是说在壮观绚烂的特效面前,迪金斯手工作坊式的摄影往往要吃一些亏。
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摄影理念:
没有什么比一个招摇卖弄的镜头更糟糕了。
迪金斯并不是那种每一帧画面都能当壁纸的摄影师。
他不会在电影中刻意奇观、故作唯美。
相反,很多时候,他甚至让你眼前一黑。
这些黑不隆咚的画面,出自他掌镜的2015年的《边境杀手》。
这是他用光最少的一部作品。
不为好看,只为真实。
电影发生在美墨边境的不法之地。
被派到这里的美国探员凯特,在缉毒的过程中,三观和底线一次次受到冲击。
希望角色被烈日侵蚀到只剩下一片黑暗的剪影……诗意地表现出凯特的内心与外在煎熬。
这是迪金斯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的思路。
再微弱的光,也有迪金斯要表达的内容。
电影一开始,凯特带队在一间平房内执行突袭任务。
进门就枪杀了一个持枪分子。
他身后的窗口,挂着红色窗帘。
这可不是随便挑的。
凯特上前检查尸体,光通过红色窗帘照在她的脸上。
象征血光,更是凶光。
就在被子弹击中墙面,凯特发现里面竟藏着尸体。
接着她忍不住吐了出来。
一抹红色,一步步把角色引向真正的血腥和危险。
这就是罗杰·迪金斯。
他的画面不服务眼球,服务故事。
这部片子的导演维伦纽瓦评价说:
他是美学大师,更是第一流的叙事大师。对他来说,(画面的)美丽永远是其次,第一要务是抓到最好的视角来说故事。
还是得说说《银翼杀手2049》。
片中有两个镜头,几秒钟,很多观众肯定都没注意。
却是迪金斯片中最得意的布光设计。
人造人K在白衣助手Luv的带领下,穿过华莱士公司的走廊和大厅。
注意镜头中的人造阳光,是随着人的走动变化的。
这种设计不夺人眼球,还符合科幻世界的内在逻辑。
电影中的赛博朋克是没有阳光的。
迪金斯用外部的阴霾和内部人造阳光的对比,来表现大公司和平民巨大的贫富差异。
而公司老板华莱士眼盲,于是迪金斯让画面中的阳光“按需而动”。
这可不是后期制作,全是迪金斯的手艺活。
还有K来到废都那种很不真实的昏黄氛围,也是迪金斯用布景上方的几十盏灯打出来的。
和迪金斯合作过《坚不可摧》的安吉丽娜·朱莉说过:
我从来没听罗杰·狄金斯说过“我们后期去搞定”,一次都没有。
迪金斯拍片子的时候经常会亮出他自制的光环手电筒。
这其实是个低成本,在夜晚、户外,营造柔和移动光源的绝佳方式。
有记者当着导演维伦纽瓦的面称赞迪金斯的摄影:“那些光就像时间一样,会流动的。”
记者显然没有夸到点上,导演很严肃地说:
在罗杰·迪金斯的镜头里,没有东西是随意流动的
一切都是设计好,在他掌控之下的
他的掌控,让光影时间般精准。
分毫无差。
最终《银翼杀手2049》为迪金斯赢得了一座小金人。
但话说回来。
像迪金斯这样,低调到极致,沉浸在自己的天地中,用光影雕刻出了无穷的造化。
还会那么在意一个奖项的镀金吗?
如果是,那他估计成为不了罗杰·迪金斯。
迪金斯的摄影从不抢戏、炫技,永远稳稳地服务于故事。
简洁至极,但绝不简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