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济青慢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济南读书,学期末,经常和星星月亮一起登上回青的慢车。
慢车,名副其实,不仅速度慢,而且逢站必停。每隔二十分钟,就会有一拨农民工从车门里涌进来。有些上不了车的,就由先到的同伴打开车窗,从车窗里爬进来。进来以后,躺在行李架上,蜷在硬座底下。晚上,遥远的乡野闪烁着灯火,像朱自清笔下的“瞌睡人的眼”。

车门处有人抽烟,一些结伴上车找不到地儿站的,就在车门那里团团坐,把行李压在屁股底下,一个人醒着,其他人横七竖八地睡,打着酣,流口水,七荤八素一点儿不遮掩自己的睡相。每张脸都写满疲惫,带着菜色且早早地爬了皱纹。那白色的棍子是一根扁担,行李也是全部的家当。一年的收获全缝在衣服里了吧,谁都希望厚一点。
走道上,人挨人,人挤人,没有一点儿空。每个新上来的都问邻座哪站下,听着回答赶紧计算还有多久,运气好的二十分钟以后就可以坐下,运气不好的,就只有站着。无尽的夜,无尽的路轨,无尽的对家的期盼……和我一样喝黄河水长大的农民工兄弟在华北平原上一夜迤逦。

后来,有了济青动车或者高铁,行程缩减到两个多小时。列车员漂亮得像空姐,乘客亦衣衫光鲜。除了速度快,出行的选择也更多了,一路谈笑风生,意气风发……这二十年来整个社会飞速发展。济南的大学生现在很少坐夜班车回青了,而且无论学生还是农民工都已经不像当年那么仓急惶惶,捉襟见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