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课程结束。时光飞逝,理论的定义,概念理解都还没听懂,一节课就结束了。今天讲到克莱因的“抑郁/分裂位”,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构成了早期恐惧症的基础,这些恐惧症包括进食困难、梦魇、关于母亲不在场的焦虑、对陌生人的恐惧、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一般客体上的紊乱。将迫害客体外化的需要,这个需要既源于迫害焦虑,也源于抑郁焦虑。对内部迫害恐惧也以疑病症的焦虑来表现,同样促成了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等。对克莱因的理论学习,有碎片化的感觉,看着都知道,一问都不懂,无法串联串通,今天抱着书坐在地铁上慢慢啃书,表现得比较认真好学。技术课上,老师的手把手教学,讲到“早期干预”-“新手咨询师在澄清技术上做的太少”“帮助来访者移情,转化为和咨询师的关系”“对你而言,没有什么不可说的;对我而言,没有什么不可问的。”“来访说的话引导我们思考TA没有说的内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来自不被满足的时候”“清晰地描述来访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问题。”“早期干预,要有节制,要先建立一个氛围。”“解释是用来建立规则。”小眼睛眯眯笑的郑老师似乎自言自语的背后,都是满满的干货。案例讨论,更是时候飞快,来访的报告有几万字,来不及细细咀嚼,一圈提问,一圈谈感受,一点点文字稿解读,一个下午就没了,意犹未尽。来访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冲击,小组同学的互动讨论,鲜活立体的人物就呈现出来了。再困难的个案,有了群力群策的提供,顿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老师的敏锐的视角和共情的引导和支持,立刻感觉醍醐灌顶,收获不断。
课程结束,感觉有些疲惫,高铁的行进中,慢慢消化所学内容,期待下周再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