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孩子到了要上托儿所的年龄了,于是我们就把孩子送到托儿班,刚开始几天孩子挺开心,非常好奇和幸福,每天都期待去学校,因为那里有很多玩具,还可以做游戏。
但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就发现孩子开始抗拒了,各种哭闹。。。
我了解到身边大多数的同事之前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里人就开始出现两种状态了:
孩子这么哭不是办法,就先别上了,等孩子大大就好了。
我则坚持要让孩子继续去上。
这两种方案,都看起来很好,问题就在于这两种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即:
方案一解决的是孩子当前情绪的问题。
方案二解决的是孩子适应新环境,学习的长期问题。
这中现象不仅是一个个案,身边这种情况就是基础配置。今天就借此思考一下,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从头算,所有的人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必须要学会适应环境,孩子也不例外。因此孩子要生存,就必须要让孩子形成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一味的溺爱,最终只能降低孩子在生活环境中的成长能力。
从感性的亲情角度看:也许这对孩子太无情了,但从帮助一个个体构建生存能力的视角观察,这却是正确的事情。
孩子从溺爱百依百顺的舒适区进入到必须被迫遵守规则的课堂一定是不舒服的,但在生存面前并不算什么。
毕竟,家人不可能一生都在孩子身边,孩子也不可能跟家长交换生存资源,必须要在实践中交互中获得。早点学会应对非舒适区的能力,学会跟陌生人连接的能力,沟通的能力,分享表达的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并且这正是生存中的通用能力,任何领域都必要的生存能力。
学习成长不是对已有认知的巩固,而是让自己进入非舒适区去适应并形成驾驭非舒适区的过程。
任何人从舒适区迁移到非舒适去都是不爽的,因为“这没有安全感”,会认为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环境,不知道如何处理。
这种本能在300万年前,我们在森林里打猎的时候就有了,面对一个新的丛林,不知道从哪里会跑出老虎狮子来,因此就会变得恐惧和不适应。然而一旦适应了,也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新环境的狩猎能力,用在今天孩子成长上来理解:
孩子一旦学会了如何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孩子学会了在新环境中生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能力,就如同存款一样,早会早收益,在以后的成长生涯中将会利滚利的收获这适应新环境能力的复利。
因此,面对孩子当前的哭闹,我们做家长的更应该学会从长期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帮助孩子早日适应新环境,而不是选择逃避。
从当下的情绪本能来看,也许我们是狠心的,从长远的有效成长来看,我们却是用心的。
基于这个认知,我形成了物质和精神激励的模型,在精神上,我跟孩子的妈妈奶奶以及老师都做了充分沟通,让其多表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多拍一些在学校的开心视频,让孩子经常观看,形成在学校很开心的“甜头反馈”,另外一个就是给孩子买一些小礼物,只要是去学校,就给孩子奖励,让孩子慢慢产生去学校可以获得很强成就感的认知。
如此过程,其实不过就是自己经常思考自律的路径,要真正形成自律,必须经历僵化,优化,固化的过程,刚开始一定是从坚持开始的,只有从坚持跨越到期待,才会真正尝到在非舒适区的甜头,因此在僵化的坚持阶段,提前给孩子注入成就感的甜头,帮助他加速适应,尽快进入到期待的自律状态。
加油,宝贝!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