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要被你看过的书束缚住?你很会思考,为什么不多写写你自己的想法?
如果我的书只是其他书的一个集合,那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当我跟着他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去观察时,这个世界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像我敞开了。
理论就一定对吗?为什么要找理论依据来管孩子是不是吮手指呢?
如果守住我们的已知,便是通过一个已知的框架去看世界;而如果把框架扔掉,是不是看到的世界会更大呢?
四种观法,可“盘”万物
材质:朴散为器,大制不割
比如金庸的作品,表面上看是武侠小说,读者刚开始都是冲着武打和招式来的,结果看着看着却被里面的儿女情长打动了。
明确作品需要什么材质就是第一步
思考一件事的材质,是了解他的起点造型,用几何学的眼光大量世界
本质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观察
那为何不先画几张简笔画,根据自己的脸型试着搭配几款不同几何形状的镜框呢?装饰:或可品风姿,或可增见识
一件产品的外观或者说装饰,提现了这件产品的“风格”或者说“气质”,它是恬静的还是聒噪的,是前卫的还是保守的,是严肃的还是戏谑的...
观察产品的包装,除了能体会到它的风格气质之外,还能切切实实的学到一些知识。比如咖啡、红酒的包装。从一个小小的包装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并不逊色于我们从书本上收获的。
当我们走进一家大超市时,就像走进了一座图书馆。能不能吸收到知识,能不能获得启发,全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意识,会不会选择合适的视角了。工艺:察微知著,方知别有洞天
对于铅笔的生产工艺,我们可能被显而易见的东西骗了,总是把最容易想到的答案当成了唯一正确的答案。
用户研究:真实的情况是,给用户分类本身就设计对用户的洞察。一个有近似行为特征的用户集合,是需要通过研究去发现的,而不可能简单的从性别、年龄这些维度去找。这些维度的划分,更可能是原有“刻板印象”的强化,是把“一个简单的错误答案”一再地重复而已。
在任何一个领域研究到比较深的程度以后,你会发现原本很多想当然的看法会被颠覆,那些表面看来天经地义的事情其实是错的。就像一件东西的制作工艺,其中很可能包含了绝大多数人想不到的机巧和智慧,它们很可能就来自长期实践历程中涌现的若干次灵光一现。
当你学会以这样一种视角去观察事物,那么你能得到的,一定比别人多。
隐藏知识
以完整眼光,致知阅世
概念简化了信息,它帮我们把事物分门别类。见一物而知其类别,是一瞬间就能完成的事情,我们不能把这个过程称为观察。
- 每次作一意求之
人在某一个瞬间能同时处理的信息数量是非常少的,“并行计算”并不使用人类
放大了看,“每次作一意求之”是普适的思考和学习方法。先分开,逐一处理,再想办法整合,放到一个整体中去考虑,思维的条理性就体现于此。 - 信息应多方合拢,人事须考虑周全
比如刚才我们把铅笔拆出来读,铅笔的背后有数学、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的知识,又与设计、审美、创意等相关联,如果单独去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碎片,我们可以通过看书,通过网络搜索来实现,但是这些都只是碎片而已,我们很难独立地把不同学科的东西整合在一起。但是通过“铅笔”这个桥梁,我们能实现多学科知识的“小范围”融合。
除了读物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堵人。如果说全面“读物”的主要障碍是“概念先行”,那么读人的主要障碍就是“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就是拿一种固定的视角去看,得到的结果当然是偏颇的。
“读人”还要克服的一个问题就是“自我中心”。人的天性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一切,古代的人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转,这就是自我中心的一种外延。
你要做的是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他们提炼出来,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喜欢什么,擅长做什么,而不去考虑别人的需要。 - 心智练习
学会求解思维谜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改变看问题的角度。
商业世界的隐藏知识
知识是以酱汁的实体形式而被售卖,卖出了成千上万份的拷贝
隐藏知识发端于实践
创业也是一种隐藏知识,不是有多高深的理论就行的,从理论性质的“第一性”原理出发,也不能推导出现实世界种种可行的方法和路径。第一行原理至少培养不出一个好厨师,因为现实世界如此错综复杂,完全不同于抽象的数学,是不能仅靠演绎法得来的。现实世界更像一个大型的搭积木游戏,无数块积木一层层堆垒,变成我们所见的一切
从本质上讲,黄焖鸡米饭的成功是基于实践的隐藏知识为缘起,再经由成熟的封装和分发步骤,得以创造出独占性收益的故事
当你开始琢磨怎样做好一件事的时候,也许属于你的隐藏知识就开始萌芽了
用层次思维理解系统
发现系统中被忽略的中间层次,然后掌握它
正如我在这本书里反复强调的一点,人的思维特别容易僵化的,因为人的本性都是在贪求心理或生理上的便利,一旦看待某件事的视角已经成形,那就没有动力去改变
构建阅读超系统最自然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方法,是找同一作者的多部作品甚至全部作品来读
那么假如,你要在有限的时间下掌握一个新的领域,想要更有效率地使用时间,那么中间层次的高频模块便是你重点攻克的对象。计算机中(设计模式、算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就是中间模块
现在西方主流的语言学习方法,是从常用的组合单元入手,而不是从底下的碎片开始(单词、语法、拼读法),高频句型才是更高效的学习对象
学会在系统中拣选模块
让自己沉浸在大量的范例素材中
通过跨层次的观察,在范例素材中寻找重复的子结构
当然我们光看图片是无法体会唐金型的妙处的,必须实地观摩才行,因为模块既然是整体中的一部分,那就一定要放在蒸屉或者说系统中去考察,才能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以及模块内部微妙的成分及关系。这个世界本质其实就是各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一个人的才能也体现在它理解了多少种关系,而模块正式我们洞察这些关系的一个途径。
比如你的口头禅就是你个人语言中的高频模块,你经常阅读的公众号就是你获得信息的高频模块,你每天花最多去做的事情就是你日常行为中的高频模块。那么你有没有审视过,看看能否替换成更高级的模块呢?
优化模块化系统的方法
去招聘网站了解自己专业或岗位相关的招聘信息,比较同一类职位在初级岗位和高级岗位上对能力的要的不同,可以分别从软件模块和硬件模块来比较两者的不同。
基本知识点硬模块
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经验事软模块
在限制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处处受限,要啥没啥的地方,才是会发生无数事故的场景,故事在这个场景之中,便会自然而然的流淌出来
如果摸到一副烂牌,怎么打?这才是考验功力的时刻。
web设计中的网格系统
把限制作为解决问题的线索
一个受限制的东西更加能告诉我们可以怎样去用它
适合切肉的刀和适合切骨头的刀不是同一种,因而一个好的厨师会配备一套各尽其能的刀具,这也意味着,每一把刀的适用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理解限制,打破惯性
人都需要为自己寻找答案,为自己开出药方,一个人的成就也一定是建立在他的独特性智商
或许你可以思考,当你抱怨自己环境的种种限制,境遇的种种坎坷时,是不是没有找到那个真正限制自己的东西。
刘慈欣成名之前,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在娘子关火车电站上班的普通工程师能写出风靡全国、震动世界的科幻作品。用常规的眼光去看,刘慈欣的生活圈子是很受限的,偏安一隅、平淡无奇的环境似乎不会给他什么创造上的灵感和刺激,但是这些都没有对刘慈欣构成真正的限制。因为他有想象力,他靠想象力超越了常人所能理解的种种限制。
进化给我们的启示
从一个现实事物出发去思考它的底层原理是可行的,但原理只是适用于事后的归纳和解释,而要单纯从底层原理出发去构建或者创造一个东西是远远不够的。
与原生场景脱钩,发现通用结构
比如地铁中,在咖啡厅,在商场,我们的举止本身就有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成分,也需要考虑“客观是否欢迎”,那么就不能做“不合理动作”,也不能做“不美观”动作。所以齐如山说“仅举一戏,余可类推”中的“余”,我理解成不仅指“其余之戏”,也指“其余之日常举止”,也未尝不可。
荒木飞吕彦能说画水就等于画重力,前提是他知道水的运动主要受动力的作用。由水而知动力,由火而知风。当你跟一个朋友聊天时,你能看到他的表情,能听到他说的话,但这还不够,你要透过表情和说话去理解他内心有怎样的情感和诉求,只有这样,你们的交流才是有效的。
知识迁移的目标是解答你的核心问题
如何把一件事做完美,在这样的问题下,就可以开始自己的迁移式学习之旅。他可以考察各行各业能把事做完美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思考他们的心得,然后去想,就我自己的主业来说,怎样把事情做完美。
你必须自己去求索答案,你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你自我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把外部的知识与自己的内在的精神世界主动联结起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无法省略的。
学会逛街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咖啡加工生产线,一边喝着拿铁,一边拍了很多照片和小视频。然后就开始沉思:为什么这家星巴克要这么设计,为什么要把生产过程给我们看?
如果一个啤酒爱好者路过这个玻璃橱窗,一定无法抵抗,会立马进去喝上一杯吧。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逛街也需要做笔记呢?
用精巧的循环设计改造学习
他(王云五)为了提升英语写作水平,设计了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就是先找到一篇英文的范文佳作,翻译成中文后间隔一周时间,再拿出来翻译回英文,然后再把自己的英文跟原文进行对照。
学习的第一步是挑选最好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去找这个领域里的大师级人物,把他们的作品作为首选学习材料,大师之作就是你学习和模仿的范例。
然后你要做两件事:一是吸收,二是构造。吸收意味着你要真正的理解范例,体会出它的妙处,如果能看到深层的结构或规律是最好不过的。构造意味着你要输出,在理解的接触上创造出仿作。
- 读帖
- 影摹
- 对临
- 背临
背临就是强化泛字之心理表征的方法
结合各自领域的特点,来设计学习和训练自己的学习方法(区分结构化知识和非结构化知识)
精细化改造:在更小的尺度上下功夫
所谓生成式,不是简单的接收,而是能从你的脑子里构想出来东西,把内容生出来。
改造古诗
改造故事
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