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月圆的夜晚,奶奶总是会叮嘱我:“别用手去指月亮婆婆啊,否则会多长出一个指头来的。”于是,不管内心有多么渴望用手去指一下那皎洁的满月,我都忍住了,长大以后虽然知道那是大人哄小孩子的,我仍然从未伸手去指过月亮。
一个朋友曾给我说过她的一段回忆,上初中的时候,她们班上转学来了一个男生,极度内向,说话的时候根本不看别人的眼睛,课间也从不离开座位,每当老师课堂提问的时候,原本就瘦弱的他就更加缩成了一团,感觉他仿佛就要从这教室中消失了一样。后来大家才发现他的内向乃至自卑是源于他的手,他的有一只手上多长了一个指头,再热的天气他都穿着长袖,只要有人看他一眼,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把手缩更缩进袖子一点。有一天,新来的体育老师在排球课上,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颠球。他一直缩在队伍的最后,没有勇气告诉老师他不方便,由于他平时对所有人的回避态度,也没有同学敢去和老师说明情况。最后他在轮到他出列颠球之前落荒而逃,逃离了操场,逃离了学校----他从那一天起再也没有来过学校,据住在他家附近的同学说他转学了,再后来又听说他彻底退学了。好友说,他为何那么害怕?
是啊,他为何那么害怕?也许他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和别人不一样,就是另类的,另类的就会被嘲笑。又岂止是手指头,在我们的社会秩序里,似乎总有某种潜在的标准指引着人们,达到这个标准大概才是一种安全的模式吧。所以大龄未婚的你、结婚多年没要孩子的你、离婚的你、还没有房没有车的你、一直创业失败的你、甚至几十岁还在单位当着“大头百姓”的你,总难逃别人的关注的眼光,这些眼光总在提醒你,你应该把这些“短处”补齐才会和大家一样,和大家一样你也就算是“功德圆满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如果你结婚了,你的老公又会被纳入这个标准,你有孩子了,你的孩子也会被纳入这个潜在的标准。以下一段对话是我前两天去超市卖水果,在挑选水果的时候听到的两个大约30多岁的女人的对话:
甲:“我昨天遇到你们初中班的那个xxx了,看样子她过的不错”
乙:“大概是的吧,我们好久没见了,听说她老公现在是XX单位的领导。”
甲:“我和她聊了两句,她家搬新家了,新买的别墅。”
乙:“她娘家拆迁了,补了一大笔钱,听说买新房子根本没贷款。”
甲:“啧啧,有钱就是好。老公又那么优秀。她现在怕是你们班里过的最好的女生了吧”
乙:“她小孩子成绩不好,跟我女儿一个班,听说是班里倒数”
甲:“所以说哪能让她一个人把好事都占了,我们两个房子老公都没法跟人家比,幸亏小孩学习不错,也是一种安慰咯”
从以上的对话中我获得的信息就是:是否过的好=老公(老婆)是否优秀=是否有钱=小孩是否优秀。虽然这样的信息我很难接受,但我竟然也无法马上跳出来反对,在传统的观念里,封官进爵是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志,妻凭夫贵、母凭子贵是一个女人最好的归宿。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无可避免的活在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身份之下,所以我们必须具备社会化的一面,所谓社会化就是适应和满足他人的能力。千百年的传统观念是不会轻易消散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越来越一体化,社交关系便捷到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可以,我们又越来越想听从着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生活,这就是人的个体化:是自我满足和独处的能力。如果说努力融入社会秩序,适应人际关系是我们的需要的,那么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保护好自己的“与众不同”就是我们想要的。这一生我们都将无可避免的挣扎在需要的和想要的之间,都要学会在社会化和个体化之间做平衡。于是自我接纳就变得很重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样总结自我接纳的:“ 首先一个自我接纳的人能够接受自己和他人,不会为自己和他人的缺点所困扰,感到内窘与不安,他们能坦然的接受自己的现状,包括自己的需要、水平、愿望,同样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弱点和问题,从容的生活。其次,自发、坦率、真实,他们能真实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并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掩饰自己,自然而单纯地表现自己。”这段话理解起来并不难,但真正做到却非常难。因为人自己是很难认识了解自己的,所以要通过一些对外的关系:和工作的关系、和家人的关系、和爱人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来认知自己,这些关系就像镜子,让你来照见自己。但是有太多人在关系之中反而不再看自己一眼,全部的精力都用来关注别人、评判别人。在评判别人的时候会有一种自己洞悉一切的掌控感。又或者是用尽全力的去追随社会潜在标准,尽力让自己成为大众眼中的“优秀者”“成功者”。我们不断的向外寻找着,却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真实的自己究竟需要什么,也更谈不上接纳自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第六根手指”,那就是不被我们接纳的却又是我们身上不可被割裂的部分:懦弱、自私、焦虑、自负、自卑、......等等,久而久之,当必须面对自己的时候,逃避成了最好方法,我们回避自己的懦弱、自私、焦虑、自负、自卑、因为那是“丑陋”部分,所以我们用依赖别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用掌控别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有能力去爱,甚至我们也会用讨好别人的方式去换取赞美。
心理大师荣格曾说过“以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完整的你才具有一份完整的专属于你的能量,世间万物的本性都是想向着阳光生长的,当你能坦然面对并接受自己的全部,就能拿回这份能量,即使人生有高有低,有迂回曲折,但你内心会笃定:最终的你一定向着光而去的。正如起起伏伏的心电波才证明你活着,而平稳完美的一条直线是为死亡准备的。
今年中秋节,我终于伸出手指向了那皎洁的满月,算是挑战了童年心中就被种下的恐惧,在我指向月亮的那一瞬我仿佛感觉到了我心中也有一个月亮,是的,原本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