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必有其弟。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细致、深入分析每个幸福和不幸的家庭都是有据可循的。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实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个人,包括你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母亲出身地主之家,据说外公还上过私塾。看过母亲小时候的照片,比我们小时候的日子好多了,花暖袄、皮头鞋,直到现在感觉都有地主的身影。母亲姊妹多,无一例外,从小就记得他们对穿着饮食较为讲究。大姨快八十岁老太太了,仍穿高跟鞋出行,小时候我们经常笑称县官太太,气质、品味较为非凡;五姨民国53年出生,相比这个年龄阶段的人至少小十多岁。貌似外公所结亲家好像都是读书人。
父亲,家境贫寒,爷爷是那个年代的高中生(听奶奶讲,那时爷爷已结婚,我爸已出生,因干部还没有农民挣的公分多,加之爷爷家本身贫穷,故本来可以去学校教书的,后来选择了回家种田,原因'太穷'),所以除了父亲,其他叔姑都有读书。在这个如此贫穷的年代孩子们都能读书实属不易。父亲,牺牲我一人,幸福一家人。据说14岁走出校门开始学习会计,小时候经常给我们讲他那时的事,对他的师傅的敬佩与尊敬。
父亲的智商绝对是我们这一辈无人能比,到我父亲这一代,家境仍然很难翻身,父亲一直从事着他的会计专业,偶尔也做点生意,从我记事时起好像父亲在做生意这行当上从来没有挣过钱,不过我们小时候经过父母的打拼日子算是不错,至少在别人看来是先富起来的那一代。80年代开过小卖铺、买过拖拉机,那时是公认的妥妥富二代(用现在的表标准衡量)。父亲从走向社会,他从未忘记学习、读书,惜书如命,所以对我们的培养自然有一套,小学时就给我们讲鸡兔同笼,还给我们讲化妆知识,好像他无所不能。
母亲,聪明能干;父亲,幽默风趣,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计算一下,记忆中他俩从来吵不起架,什么到了父亲那里都不是问题。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影响着一个人的眼光:价值观。
表妹从小家境一般,甚至有一点贫寒,到刚工作那会,从头倒脚都是名牌,那时我们都不理解,甚至感觉她不懂事,打脸充胖子,非要把自己装扮成贵妇。现在想想大城市里的姑娘就是不一样,衣服穿在身上气质也不一样,也为你迎来不同机遇,再想想自己刚工作土鳖样,失去了不少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