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小子因为学习和玩手机,闹得不是很开心。昨天想着让他放松一下,决定带他去看电影。上礼拜想带他去看《狮子王》他不愿意看,说《狮子王》是哥哥那一代人看的,我说是重新拍的,他说重新拍的也还是原来的内容,我说经典就是经典啊,比如《红楼梦》过再长的时间,还是有许多人喜欢并且研究啊,他说他没兴趣,看电影的事便作罢。我看这几天《银河补习班》挺火的,我便跟他说了就是一个学渣变学霸的大意,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定了9:40的场次,决定中午带他去吃他想了很久的必胜客比萨。
《银河补习班》确实是一部挺不错的电影。影片主要描写父亲因为一场责任事故,缺失了儿子七年的成长过程,等到父子再见面的时候,儿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桀骜不驯的少年。然后父亲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并倾注了满腔的父爱,给予儿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教会儿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最终儿子受父亲影响,从一个“不可救药”的学渣,成功逆袭为国之栋梁的学霸。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完全理解了影片所表达的主题,更善于抓住对自己有利的故事情节,反过来给我上课,让我不要逼他,让我给他自由。看完电影12点多,附近没有必胜客,天气太热,便在影院楼下的美食城吃了盖浇饭。三点多到家,开了空调后,他也很自觉的做了两套辅导作业。晚上小子也兴致勃勃的向爸爸复述电影情节,爸爸说“我不想听你跟我说,我想看你写出来的”,他马上说“那算了,我不说了吧”。早上刚走的时候,我就说能不能把电影内容写下来,他就说“那我就不去看了”。
可能每一位家长带孩子出去游玩或者看电影的时候,都想孩子带着目的去玩去看;可是每一位孩子,都是只想开心地玩,尽情地看。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也不愿意做功利性太强的游玩吧?
今天早晨带小子去打第三针狂犬疫苗后,接着去301取我的CT和核磁报告,午餐就在医院对面的必胜客吃了。手机点餐显示外卖活动力度很大,可是堂食却基本没有活动,他觉得和外卖的价格差价很大,说“算了吧,你回去给我点外卖吧”。已经在门店坐着了,怎么可能再回去,于是他点了自己爱吃的鸡翅和咖啡,一顿饭下来他一直很开心。
其实孩子的愿望很简单,有时候就是爸妈能静下心来听他表述他心中所想;有时候百十块钱满足他一颗吃货的心……我们换来的可能就是大人很难得到的开心和快乐!
昨天看《银河补习班》从妈妈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口口声声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往往这种“好”会毁了孩子,这种“好”有可能会让孩子有窒息的感觉。前段时间和外甥女聊天的时候,她就说我和姐姐的性格都很像,我们心中都没有自己,为了孩子可以吃很多苦。但是性格又决定我们不会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往往采取的是一种粗暴武力的方式方法,让孩子极度反感。即使现在她对高中阶段她妈妈逼她做事的方法还很痛恨,只是现在大了,可以理解她妈妈一颗爱子之心,但是依然不能理解她妈妈逼她的态度,因为她觉得自己有管理自己的能力,不需要任何人来逼她做任何事。
后来在和老大的聊天中,我向他转述了他小姐的看法,老大说他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一直觉得我们对他管的严挺好的,而且他现在还后悔我们为什么大学的时候不管他了,如果能像他小时候一样管着他逼着他,他会不会更好?听了老大的想法后我释然了。
有时候想想人活着,有什么比平安健康、开心快乐更好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