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刚刚到达广州。在地铁入口差点被时断时续的信号折磨疯掉,因为之前没有查到达目的地具体路线(只记得大致方向),手机地图说什么也打不开,在人工售票处排队的人不多,已经到我了,便只好硬着头皮按最多价钱买了票。常年出行在异地的我特别依赖手机的这项功能,如果没了地图我会陷入对陌生的严重焦灼,就像突然失去了免疫系统,根本无法抵挡外部的一切。
我之所以焦躁是害怕与现实的脱离,假设紧迫无援的恐慌。十几年前,在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老一辈当地人都是活地图,一问一答检验着城市文化对陌生人的善意。随着外来人口的扩大,实用性回答越来越少,如果是我连续问了几个人都得到否定的回答,我会更加灰心。
地图指引类app和手机丰富功能培养了过度“独立自主”的性格。有一次在指示牌并不明确的商场,我眼看着朋友绕了一圈(没法定位)选择了距离最远的卫生间。我并没有告诉他就在背向他右手边就有一个,因为我想看他到底会不会向店员求助。事实就是尽管沿街店铺全都在营业,他并没有向任何人开口求助,遵守着这种小事就不要麻烦别人的习惯。
有时,适当寻求帮助并不说明自己的软弱无能,与这个世界建立信任,给对方一个提供善良的机会,也是给生活增添温度的方式
“避免被打扰”作为 “尽量不打扰他人”对立面则是长期处在喧闹的外界需要安静空间的需求。社交网络的开放性迫使每个人处在随时可能被打扰的处境下,但手机可以调成静音、通知可以取消提醒,不得不忙碌的人真正想不被打扰是不可能的。除却正在忙于手头工作的人,避免被打扰的人可能仅仅是希望外界创造一个给自己选择做什么的绝对环境,并非携带“拒绝提供帮助”的标签,何况所谓帮助也许只是简单的口头回答和简单建议。我相信开口闻讯的人不会比街头广播广告更频繁和聒噪。
渐渐成为这个城市较有经验的“漂客”后,寻求帮助和给予简单帮助一度成为我和这个城市更为真实的维系。也因此可以看到城市的另一面,有时候仅仅是陌生婆婆辨不出口音的指路,回归最基本的手势指路,都让我感觉从匆忙都市偷出一隅旧时光,织染上单纯的善意和温存。也遇到和曾经自己一样的表情,看对方展颜,欣然道谢,就好像回到几月前自己的身边,拥抱了下迷路的自己。
习惯了麻烦和被麻烦,就会发现所谓坚强和软弱的修饰都是借口。生活回归到最单纯的善意,温度自是不同。
希望在渐冷的冬天,这份温度一直陪伴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