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抓住了特点,有一点震撼力。草枯则黄,枯久则朽,朽则发白。倒而不折,是草的一般特点,而此处之折,衬托出天气的干寒,枯的发脆了。
善用比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千古名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此处比喻并非一般比喻,而是远取譬。雪花为冬日之景,梨花为春日之象,早春才得以开放,在联想时间的距离上做了突破。古代很少有诗人将雪与花进行联想。李白的著名比喻“燕山雪花大如席”,才女谢道韫称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均无与花相联系。岑参在这里的比喻体现了俄国形式主义者所说的“陌生化”的效果。他在一个 大宏观背景下写出了“千树万树”的姿态,一夜之间,梨花突然开放,有眼前猛然一亮之感。这是心灵惊异的一种发现,动人之处,不仅仅是雪花如梨花一样的美丽,而是心灵与感官为之一新的刹那感觉。
岑参对唐诗中雪的美感有所发展。岑参从战争的现场写边疆将士感觉中的雪。雪依旧是美的,但不是李白式的浪漫的温暖,他并没有回避寒冷的感觉,但也没有杜甫那样的悲苦之感,而是给人以苦寒为美的豪迈之感,可以说是岑参对唐诗中苦寒美感一种开拓。
诗的题目是雪,全诗一共四次点到雪,第一次是漫天飞雪,在大自然的广袤空间。接着是珠帘、罗幕之间的雪,转移到帐幕中,是置酒欢送的场面。第三次写辕门,红旗上的飞雪,过渡送别的场面。三次点到雪,表面上是写静态的雪,实质上是把人物的空间转移,省略了一系列的过程,保证了抒情不受复杂的叙事干扰。如此的精炼,得力于细节选的精粹。第四次点到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连送者和被送者的场面,送别的过程和语言,全部留在空白中,只突出雪上的马蹄印痕。
诗是抒情的,但这里没有直接的抒情,诗人的匠心是用无声的画面来揭示不可直观的感情。感情不在画面本身,而在画面之外那凝神的眼睛,在友人小时之后仍然怅然凝视,表现了心绪中微妙的,难以察觉的微波,与李白所写的:“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