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敦煌主要是陪儿子和他的小伙伴们毕业旅行。五个男孩和五个妈妈刚好组成一个十人团。
我们计划的线路:
成都——兰州——敦煌——嘉峪关——酒泉——张掖——成都
全程火车。
2018年7月26日晚上8:00过,五个娃的毕业旅行在五个妈的陪伴下启程了。
此行于我而言最大的期待是敦煌,所以先来说说敦煌。
对敦煌的印象,最早来自小时候看的一部歌舞电影《丝路花雨》,后来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又多了些了解,并且第一次知道了鸣沙山月牙泉。喜爱历史的琪姐知道我们要去大西北,推荐了《河西走廊》,让我一定先带儿子看。可惜出发前各种忙,兴趣也不是特别大,还是没有看。但一到现场就后悔了,不过现在开始看,也是可以的。毕竟,敦煌不是来一次就够的。
其实,我们说自己对某个事情没兴趣,很可能只是因为不知道、不了解或不擅长。而旅行是打破元无知的好方法。
一早到敦煌,在火车站遇到一个姓韩的师傅。很快谈好了,便包了他和另外一个师傅的两部车,把我们送到住地——敦煌假日大酒店。连续坐了两晚的火车,大家都感到疲倦。拿到房间,便各自回房洗漱、休整。孩子们凑到一起玩耍,妈妈们继续商量接下来的安排——下午到鸣沙山、晚上看演出《敦煌盛典》,第二天去莫高窟。
【鸣沙山】
鸣沙山是离城市最近的沙漠,从我们的住地到鸣沙山大约需要20到30分钟的车程。进入景区前,我们做好了充分的防晒准备,露在外面的皮肤全部抹上防晒霜、帽子、墨镜、防晒衣或用作遮阳的围巾,一个都不能少。韩师傅还提醒我们带上充足的水,在沙漠里游玩,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
进入景区后,一番商量:孩子们骑骆驼,妈妈们坐观光车,殊途同归,都能登顶,俯瞰月牙泉。毕竟,妈妈们对骑骆驼不太有兴趣,而且观光车还要便宜很多呢!
沙漠的玩法,除了骑骆驼,还有滑沙、骑沙滩摩托车、坐滑翔机。这些都是要人服务需要付费的项目。至于纯自助项目,那就是看风景、拍照、爬山(沙丘)啰。
感触最深的是爬沙丘。往上爬一步就得往下滑半步,沙也陪着你下滑。这时才明白,在沙丘表面铺着的由绳索和木棍制成的软梯,是多么的有用。本想自己开辟一条道路登上山顶的人们,好多还是选择了走规定的路线(有软梯的地方),我也是其中一个。
我还对鸣沙山的声音感兴趣啦,可惜始终没有听到。
韩师傅帮我们找的敦煌盛典的门票,演出时间是晚上10:30。太晚了,一开始我们也挺诧异的,后来才意识到这里处于东六区,天黑得晚,9:00过才天黑呢。想想,这也是一个特别的体验。
【莫高窟】
到莫高窟参观一定要在参观预约网提前订票,否则到了敦煌就只能通过应急通道进行参观了。应急通道只开放4个洞窟,没有专门的讲解员,人也非常多。
我们提前三个星期就定好了7月29日上午9点15的参观。
先到数字演示厅观看了关于敦煌莫高窟的两个影片,再坐车到石窟进行实地参观。
讲解员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个接收器以方便收听她的讲解。
因为石窟需要保护,所以她特别提示我们在参观石窟里的壁画和塑像时,不能够拍照。我们每参观完一个洞窟,只要后面没有跟着其他讲解员带领的团队,她都会立刻把洞窟锁上。可见对洞窟的保护是深入人心的。
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前后共十一个时代,历时千年营造,世界上绝无仅有。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节选自百度
让我感慨的是,在这么一个不算太大的地方,便可以供我们在千年的时光隧道中来回游走。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是这样说的:“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存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是的,这的确是了不起!
随着我们的参观和讲解员的深入讲解,我对这里的兴趣越发浓厚,了解到不少有趣的点,比如:壁画中一些佛像的皮肤呈现黑色,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当时绘制的颜料中加入了铅,随着时间的推移氧化变成黑色。可是我们还是看到有的佛像的皮肤仍然保持肉色,这又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当时的制作工艺也并非标准化,颜料中有的加了铅,有的加得多,有的加得少,甚至没有加。
又如:我们通常知道敦煌壁画表现了许多佛教的内容,佛教艺术造诣颇深。见下图: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看到这副壁画的数字化动画。
我们不知道的是,敦煌的壁画和藏品中还展现了各种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看,古时的婴儿车
天文学
“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全天星图被誉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它是已知最早表示了几乎所有中国星座的星图,也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张用不同颜色的点来区别星表所列星的星图。”
物理学
洞窟里面不能拍照, 而且我们能够参观的洞窟也实在有限,讲解员推荐了敦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于是我按图索骥,欣喜地发现了网上的宝库。上面的图片均来自敦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诚如讲解员所说,在敦煌人们可以从佛学、历史、美术、建筑、设计的、科技等方面获得灵感和启示,不同的人群来到敦煌都可以有很大的收获。
敦煌,不愧是文化宝库,我还会再来的!
写在最后,感谢小翠给我的命题作文,抢救了我失落的记忆。
另附,上面图片的出处,供好奇宝宝们参考,可能还会有收获哟。
——选自敦煌研究院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