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为了一展宏图,修炼了自己的人品,让你防不胜防。
特别是那些演技很高的人,可以穿插在不同的角色之间,你都不知道是敌是友。
因此在和人打交道时,要多看“与生俱来”的东西,别被假象迷惑了。
相似的是人性,差别大的是人品。对于典故,我们要多角度分析,更倾向于对人性的理解。
《孟子·告子上》有言:“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
人性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一两句话说不清。最好,看到善良和邪恶两个面。守护自己的善良,也防备别人的邪恶。
普遍认为,人性是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要强、贪婪、利己主义、求生存、攻击弱者等,都是人性的一部分。
当然,如果你看不清人性,只看到人品,也不要着急。慢慢来,时间会告诉你,站在面前的人,到底如何。
当然,任何时候,最能靠得住的人,只有你自己。
宁愿相信人性也别相信人品。人品绝对的好和不好的人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的人品好与坏是相对的,我们根本无法洞察,而大多数人的人性却是高度一致、清晰可见的。更重要的是,当人品遇到来自人性考验的时候,人品可能变得那么脆弱。
千百年来,人性从未改变,而人品是后期驯化出来的,是用来压制真相的。
很多人太单纯,因为不懂人性的规律,太相信人品,重情重义,最后吃了大亏。
当初韩信手里握着重兵的时候,谋士劝他背叛刘邦,与刘邦、项羽共享天下,这样子对自己更有利。不然刘邦收拾完项羽,接下来遭殃的就是自己了。
韩信说:汉王给了我非常优厚的待遇。他在他的车里给了我一个座位,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很明显,韩信虽然身居高位,却不知人心、人性。还把感情、道德、人品看的很重。
但谋士劝韩信不要那么单纯,不要太相信人品,不要以为和谁关系好就万事大吉了。
谋士还举例说:
起初,常山王张耳与成安君陈馀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因为利益纠纷,两人互相怨恨,互相争斗。这两个人的友谊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然而,最后大家都想自相残杀。为什么?
因为利益太大,人们贪婪自私的人性就会暴露无遗。
当初,大夫文采,与越王勾践,历经十余年苦难,致力于帮助勾践灭吴称霸。然而,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勾践却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最终文种被迫自杀,范蠡被迫逃亡。这是为什么呢?
还是因为人性就是这样,正如《人性的弱点》中所言:忘恩是人的本性,如果我们渴望他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谋士苦口婆心告诫韩信: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刘邦就比不上张耳与陈馀了;以忠诚信义而论,也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
但是感情和忠诚在残酷的人性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希望你能慎重考虑!
韩信虽然觉得谋士的话很有道理,但就是说服不了自己背叛刘邦。他选择相信刘邦的人品,最后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在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后,刘邦立即夺取了他的兵权,把他迁移到楚王那里,后来又把他贬为淮阴王。
当刘邦派人把韩信绑在车上时,韩信恍然大悟,道:“真是像人们说的'狡兔死,走狗亨;飞鸟尽,好弓藏;'敌国破,谋士亡'。现在天下太平了了,我早就该被煮死了!”
可惜,韩信醒悟得太晚了。最后被困在长乐宫钟室被杀,三族被杀。
以上就是韩信相信人品不信人性的全过程,是咎由自取。
人品是后天的教化和约束,人性才是与生俱来的真相。可惜很多人只以人品识人,而对人性一无所知,人品是擦脂抹粉后的掩盖,人性才是本来面目。
人,不要把认识别人当目的,通过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才有意义。人,认识世界并不是目的,通过认识世界来创造自己才有意义。
待人以善者,善亦所趋。善良,才是我们一生中最难求的福气,存一颗善心,温暖了别人,却也快乐了自己。
关于人性的真实,其实越早知道越好,当你面对真相的时候,你才不会浪费过多的时间去理解它,也才不会纠结与彷徨,而是在时间中越活越通透与明白,越来越有智慧。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很多人一直在想为什么社会对我不公。但是铁一般的现实是世上是没有绝对的公平才是真理。每个人的起跑线都是不同的,无论是家庭条件、还是成长的过程以及我们头脑、思维、长相都是不一样。正是这种不一样才造就了人与人是不同的,也造就了命运的不同。
当我们接受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我们就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去感伤,而是做好自己能掌控的,比如我们的心情与态度,思维方式方法,付出与努力这些都是我们能决定的与学习的。
没有最好的自己,自我是塑造出来的
我们通常说做最好的自己,其实也是伪真理。真正的自我是由内心想法与环境共同塑造出来的。心理学曾发现一个破窗效应讲述的就是一个窗子破坏了,如果没有人修好,那就会有人打坏更多的窗子。而现实也是如此,当周围的人都是自律的人,那么你就会更为自律,如果周围的人都是闲散,相对你可能也会更闲散。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无论是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对性格有较大的影响。比如波伏娃曾经说过,女性不是天生的弱者,女性之所以为女性,完全是一种文化塑造出来的。
所以自我其实也是可以塑造出来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自己,更取决于你的思考方式,也取决于你对环境真正的认识,当你被环境与自我认知束缚的时候,你能够跳出来,重新认识你自己,重新定义你自己,你会发现,你的潜能无限大。
任何道理都有适合的场景,没有绝对的真理
世界是很正常的,不正常是我们的理解。我们的理解错了,导致对世界的认识也偏了。每个道理其实都有自己适用的场景,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
比如我们认为心态可以改变命运,但前提是你有能力,否则你心态再好,也不能改变命运;比如我们说越努力越幸运,但前提是奖励机制公平公正,你的方法对才会更幸运;正如人不可能是一座孤岛,人是依托环境与他人共同存在,话语的力量也是如此,当你懂得任何道理都有适合自己的场景,你才会发现,原来我们听说过那么多道理也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了,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不懂得迁移场景,不懂得环境变了,适用的道理也会发生变化。
世上从来没有根本绝对的真理。每个人一生最需要是在场景中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原则与处事方法。而其他人的方法最多只能给你借鉴与参考。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所谓寻找自我是一个假命题,你只有经历足够多,你才能真正找到自我,而世上也没有绝对的真理,每个人都必须要通过不断自己的试错,才能找到通往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