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的两本书——贾平凹的《废都》和巴尔扎克的《搅水女人》,风格不同、主题不同,但二者表现了相同的东西——人的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反过来又影响性格,二者共同推动这个人走向既定的宿命。
《搅水女人》中,虔诚的教徒奥勋太太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没有旁人在场,两个女的把一生的悲伤,各自的苦处,互相诉说了一番。阿迦德看到像奥勋太太这样一个无人赏识,胸怀高洁的女子,所处的环境简直是一片无穷无尽的沙漠,精力完全没有用处;听见那个虚度一世的人发出最后一些呼声,听到她心中的痛苦,知道她的慈悲和慷慨从来没有施展的机会;阿迦德这才醒悟过来,原来自己并非世界上最苦恼的人。
“干妈,你信仰很深,请你告诉我,我犯了什么罪孽,上帝要惩罚我?”
“孩子,他这是磨练我们。”
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相信神明的存在,这神明或许可以笼统地称之为命运之神。
狡诈凶狠的投机分子、赌徒腓列普,在官场和赌场上输得血本无归险些丧命,但后来又凭着自己的狡诈凶狠重新夺得大笔财富。他的性格决定了他会不断地贪求更多财富,不断发挥他的狡诈,终于又一次失手,失去了一切,钱财散尽,死于敌人刀下。这是作为赌徒不可逃脱的宿命。
有天赋又勤奋踏实,性格和善的人,注定会被命运之神眷顾。才华横溢本就已经是好命,再加上勤奋,性格又无大缺陷,所以约瑟成了众人景仰的大画家。即使他穷困了很多年,也受了很多苦,但那是命运之神在磨炼他的意志,让他从这苦痛当中观察世人,找寻生命的真谛,磨练出坚定的毅力,创造出更伟大的作品,成为品格高尚的大艺术家。
只凭借美貌获取财富又心肠歹毒的女人,总会被更美貌的女人夺去地位,并且她的美貌终将逝去,最终无人怜悯。所以美艳的搅水女人弗洛尔在贫困潦倒中死去,当她死去之时,美貌也被命运之神夺去。
圣女般善良但又十分愚昧的阿迦德,一生虔诚奉教不做任何恶事,但却始终被命运折磨。原因就是她的愚昧。因为这愚昧,她只关爱外表光鲜但内心邪恶的大儿子腓列普,无论他多么邪恶害死了多少人,她都不改其愚昧的爱;而始终陪伴她身边照顾她爱她的小儿子约瑟,她却视而不见。因此她才受到命运之神的惩罚——大儿子不断地伤害她,她一直受苦却不知为何如此不幸。直到最后神父点醒了她的愚昧。愚昧,是她一生苦痛的根源,因此即便她再善良,也逃不开宿命的悲剧。
懦弱愚蠢的罗日老头,疯狂追彩票的台戈安太太,也全都因性格和命运的循环影响,逃不开宿命的轮回,最终悲剧收尾。每一个小说中的人物,都仿佛不是作家故意将他们的人生写成那样,而是他们的性格和命运推动着他们走向那样的结局。
贾平凹在《废都》后记中写道,小说人物命运的进程仿佛不是他可以控制的,写到最后是不得不那样写,不得不出现那样的结局。
一生只追求爱情而不顾一切的唐宛儿,最终毁于爱情,被现实(也即她逃离的丈夫)抓回去,受尽折磨;容易动情、处处留情却又无法自由游荡于各个女人之间的庄之蝶,最后注定妻子情人都走散;有性洁癖、见不得这世间一点点污浊的牛月清,最终只能抱着她的信念独自生活;张扬跋扈心比天高、一心想凭借美貌上位成正夫人的保姆柳月,最终获得了地位,代价是嫁了一个残疾的市长儿子。
命运的轮回难以逃脱,但真的完完全全不可以逃离出来吗?或许不是的。
人生在世,受那么多苦,是为什么?
我想,就是那句话吧——上帝是在磨炼我们。命运之神让我们遭遇挫折、痛苦,是想让我们看到自己性格的缺陷,所犯的错误。我们总是看不到,所以神明就很有耐心地一次次用相似的痛苦折磨我们。
很多身心灵成长书籍也在反复强调这一观点:人生是命运的轮回,我们总会反复出现相同的问题、反复遭遇相似的不幸,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清自己,没有明白命运之神想要告诉我们的事情。只有从这些苦痛之中找寻真理,看清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以及这模式背后隐藏的心理阴影、性格缺陷,我们才能摆脱受害模式,走出命运的轮回。
这些小说人物当中,只有一个人最终摆脱了痛苦的轮回,那就是善良但愚昧的阿迦德。她受的苦,在所有人当中,也是最多最深重的。临终之时,在神父的指引下,她明白了自己的愚昧,明白了那愚昧支配下自己犯的大错,她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身边的人。因此她生命的最后几天是幸福的,她努力补偿自己犯下的错,让深爱她的小儿子约瑟第一次感受到了她深沉的母爱——这母爱过去从来都只给邪恶的哥哥。她在爱与被爱中死去,因此她的灵魂一定可以上天堂。
但就如阿迦德所说:我真希望自己可以再多活几年。她的愚昧刚刚散去,她刚刚摆脱痛苦的轮回,但她马上就要死了。
这是多么大的遗憾。
更遗憾的是,多少人穷其一生,也摆脱不了命运的轮回,最终在悔恨和痛苦中死去。
愿更多的人能在命运之神施与的磨难之中,审视自己的灵魂,早日摆脱痛苦的轮回,让智慧与幸福之光照亮生命。
Ps:
六百多年前汤显祖独自躲在家中的柴房里哭泣,因为他写的《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死了;一百多年前巴尔扎克常常在吃饭时谈到“某人最近过得如何如何、做了什么事情”,那“某人”是他小说里的人物;十几年前贾平凹谈到《废都》的写作,说书里的人物根本不由自己控制,命运之神决定了他们的去向。
这些写小说写得如痴如狂的作者,他们仿佛不是自己在创作,而是神明借他们的笔描绘各式各样的人生,来启发世人。所以我爱看这些经典伟大的小说,在那文字之间,在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之间,我仿佛看到了神明。
附上贾平凹《废都后记》的一段文字:
依我在四十岁的觉悟,如果文章是千古的事——文章并不是谁要怎么写就可以怎么写的——它是一段故事,属天地间早有了的,只是有没有夙命可得到。姑且不以国外的事作例子,中国的《西厢记》《红楼梦》,读它的时候,哪里会觉它是作家的杜撰呢?恍惚如所经历,如在梦境。好的文章,囫囵囵是一脉山,山不需要雕琢,也不需要机巧地在这儿让长一株白桦,那儿又该栽一棵兰草的。这种觉悟使我陷于了尴尬,我看不起了我以前的作品,也失去了对世上很多作品的敬畏,虽然清清楚楚这样的文章究竟还是人用笔写出来的,但为什么天下有了这样的文章而我却不能呢?!检讨起来,往日企羡的什么词章灿烂,情趣盎然,风格独特,其实正是阻碍着天才的发展。鬼魅狰狞,上帝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