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上层人不讲道德,只讲利益,努力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这才是他们最正确的做法。
下层人,突破各种束缚和限制,不受自己的道德约束,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
[原文]
上德不德……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解析]
“在老子的语境中,德”基本上是“得到”的意思,也就是手段,“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德”是实现规律的手段。
如何得到呢,老子给了三条基本原则;
一、灵活变通,不被约束。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层不被规矩、道德和所谓的手段所约束、束缚。因为任何时候都是上层人、都是强者制定规矩。而谁制定规则,规则就会对谁有利。规则都是用来保护自己利益的,没有人会定规则来约束自己。
上层不约束自己,这就是上层自己的行为规范,这才是上层所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而下层呢,被整个社会约束最多。尤其是被各种道德规训、各种限制。
底层认为谈利益的都是小人,不忍心拒绝别人,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愿意让人说三道四。
一个人想从底层崛起,就必须以自己为利益中心,唯利是图。摆脱道德的限制,才能得到想要的利益。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注定是血淋淋的。
所以老子说,把所谓的道德规范放下,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上层不约束自己,下层不受道德限制。
上层利用各种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下层为了谋取利益必须突破各种限制。
2、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这个社会并不是只有一种规则,而是多种规则并行,每个阶层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办事。
上德、上仁、上义。很多时候,面对同样的情况,上层和下层恰恰做法相反。
上德,就是保守主义、无为。就是减少自己的行为,减少各种变量。只要维持不变,基本上自己的利益就不会丧失,积累的财富就挥霍不完。
一个富二代有几个亿,吃喝玩乐是花不完的。但如何他开始有理想了,想做点事情了,很快就会因为经验不足、对手太强、市场变化,没多久就亏完几个亿、几十个亿。
所以,对于上层人,维持现状、少作为,恰恰是最佳的策略。
而作为下层人,必须采取冒险主义、机会主义了。因为下层资源有限、机会有限、经验有限,要想一朝富贵,钱权尽在我手,就要有所突破不能无所作为。不能让自己闲着,必须找事情做,多多积累经验。
上仁,就是作为上层人必须树立仁义形象。被认为为富不仁,和下层人产生矛盾,就会得不偿失。
越往上走,越是要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减少别人对自己的对立情绪。只要能增加自己仁义形象的事都要做。
上义。作为上层人做好事要有选择,不能因为个人感性去做好事。如果因为做好事成了滥好人,各种向你要求捐助的事情就会层出不穷,自己很快就会不胜其烦。
3、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礼”是制度,是秩序,是行为规范。上层都是基于利益行动的。如果约束自己没有回报、好处,就该抛弃扔掉这些约束。
管他什么礼不礼的,在圣人眼里都是获取利益的手段,而不是拿来约束自己的。
如果约束能够带来利益,就自我约束,如果不能带来利益,就扔了它。
所以违约不违约,不是重点,重点是能不能得到好处。签订合同,如果违约能够带来更大的好处,就违约;不能的话,就老实遵守约定。
这种例子太常见了:房价暴涨,房产开发商立即就违约了,退房子,给违约金,因为未来房子能卖更多的钱。如果房价跌了,说什么也不退,即使被人砸了售楼部,也坚决不退房。
圣人都是先把利益的账算清之后,再考虑要不要遵守和外人的约定。
二、首先考虑自己,后考虑规矩。
1、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德、仁、义、礼的含义,不能通过字面理解,必须放在《老子》的语境下综合分析。
道,事情的规律;
德,自己的利益追求;
仁,自身的外在形象;
义,对外的利益交换;
礼,国家的行为约束。
明白了这些基本概念的本质含义,我们就能够理解“故失道而后德……后礼。”这句话了。
我们做事,只能严格地依照规律去做,而不是按自己喜欢不喜欢去做。这是因为规律就是规律,规律是顺应事情发展的,不因人的认知而不一样。
如果不按照规律办事,很多人就会依照自己的内心追求办事,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很多时候不惜对抗命运的安排,对抗强者。
如果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人就会在意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形象。没人愿意做别人眼里的小人、坏人。兔子不吃窝边草,就是不想在熟人面前失去自己的形象。
不过,如果一个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那他就会基于感情这种本能来交换利益。
比如所谓的梁山好汉,在大众眼里他们是打家劫舍的土匪,但是他们内部有义气来自我约束。土匪们认为:别人对自己好,自己就可以拿命换这份交情,而其他不相干的人都是草芥。土匪讲的义气,就是基于感情来对外交换利益。
2、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礼制是忠信的底线。人被洗脑之后自我约束,是最完美的管理。
凡事都必须强制执行,混乱也就开始了。因为有规矩就有漏洞,总有人钻空子。
不断地强调利用法律等外部手段强制人做一件事,而不是让其内心自我追求去做一件事,治理方向就错了。
治理国家不依照规律,而反复强调德、仁、义、礼这些不符合人性的东西,人就会不断失去约束,最终走向愚昧、失败。
三、追求实际利益,而不慕虚名。
1、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再穷也要站在富人堆里,就是“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的意思。
人一定要站在有资源的地方,只有资源丰富的地方,才有获取资源的机会。
为什么我们找工作,选择去大城市,就是因为大城市资源丰富,机会多。
很多人脑子里理解这个事情,但是实际上却做不到,只喜欢和穷兄弟交朋友,觉得这样会让自己舒服。和有资源的人在一起,感觉到伤自尊、不平等、不舒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看到领导上电梯,很多人会马上放慢脚步,避免和领导一起上楼,因为觉得没什么好说的,不知道说什么,会很尴尬。
其实这就失去了让领导熟悉你,了解你的机会。领导都不了解你,你不可能脱颖而出!
2、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多数人,慕虚名而处实祸。太爱面子,很多时候打肿脸充胖子。
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在大城市宁可不买房子,也要先买好车,为的就是在过年回村子里的时候,有面子。
即使过得不如意,在给亲戚送礼的时候,也要大红包,显得自己过得阔绰。
更有甚者,自己刚有点钱就在老家修房子,哪怕一年回去住不了三天,就为了给家乡的人一个自己在外面混的很好的印象。这都是为了虚名而让自己失去实际利益,我们一定要抛弃掉这种爱虚名的做法。
总结《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1.1上层人不讲道德,只讲利益,努力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这才是他们最正确的做法。
1.2下层人,突破各种束缚和限制,不受自己的道德约束,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
2.1上层人,最好少做事,保守主义,减少变动,这样能够长久的保持既得利益。
2.2下层的人,因为资源少,机会少,必须要积极地做各种事情,不能让自己闲着,只有多做事情,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能成就事业。
3上层人,凡是能够给自己带来仁义名声的事情能做的都要做。而基于感情对外输出利益的事情,要有选择的做。
4对上层而言,能够带来利益就遵守规则,如果不能带来好处,直接就扔了它。
5不遵守规律的人,会尊重自己内心的欲望追求,如果不知道内心想要什么的人,就会看重自己的外部形象。而对形象不看重的人,都用自己的感情来判断利益的付出。
6最后,当社会提倡外部礼仪约束,而不是自我内心的约束,基本上管理就开始混乱了。知道前面内容,就会明白,除了规律之外的东西,都会让你变得愚蠢。因此,作为圣人,一定要和资源机会站在一起,不要慕虚名而处实祸,一定要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