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翻阅太白诗文集,偶然看到他的《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太白奋起余威,笔力万钧的一曲临终绝响,大鹏中天折翼,太白壮志未酬,垂死之际,定是无限悲怆遗恨的。读罢这诗,不禁想起他的另一首大鹏诗,作于二十岁时的《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由于这两首诗均是太白以大鹏鸟自拟,再加上他四十二岁重写的《大鹏赋并序》,以至后代研究者一致认定大鹏鸟就是李白的人生图腾。很多人在读这两首诗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大鹏鸟上。
不过这两首诗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均用孔子典故来结尾。如果这两首诗写于其他时间,也就不觉得有什么特殊的。恰恰就是它们被创作相差四十年,一首写于太白初出茅庐时,一首写于临终之际,内容同样是大鹏鸟和孔子,真可谓“有始有终”啊。正是这有始有终,才引出了我的一段想法。
太白生于追求建功立业的盛唐,年轻时就怀抱“济苍生,安社稷”的凌云壮志。《上李邕》就是作于年轻气盛的弱冠时候。不过在其追求抱负的路上却一直不尽人意,郁郁不得志使他愈加自负自傲。虽然他后来重写的《大鹏赋并序》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但是他的人生抱负却是坚定不移的,不然他也不会晚年还加入永王幕府,也不会临死时又赋大鹏诗,追念夫子。一个人经历过种种磨难困苦,但临终时还是不忘一生的追求,这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执着啊。这让我想起孔子在绝粮陈蔡时回答子路的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是的,君子固穷,也许这是李白矢志不移的最好解释。
穷,可以做山穷水尽解,也可以做极端困境解,也可以做穷极一生解。君子能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坚持信念和操守,这是需要发多高远的宏大志愿啊。历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正因为兼具了君子固穷的品质,他们的故事才那么令人可歌可泣。像孔子,一生志在复兴礼乐,推行仁德的思想,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多次面临生死,依然义无反顾,直到西狩获麟时无奈悲泣“吾道绝矣”已是不久于人世时。曹操戎马一生,四处平叛,剿灭篡逆,以周公辅周之志自诩,虽然兵败赤壁,但终其一生无人敢再行篡逆。诸葛亮频频兴兵讨魏,企图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其未必不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然始终坚守对先主的承诺,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苏轼从年轻便有“笔头千言,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的志向,虽然一生遭贬谪,虽然有寄心佛道的归隐意向,然而北宋士大夫兼济天下的使命感使他至死不舍仕进。
以上事例,均是君子固穷的典范,但是君子何以能固穷呢?难道是经历不够艰难不足以动其心?难道是力量没有完全丧失还妄图东山再起?还是冷水泼得不够彻底不足以浇灭满腔热火?我想应该不是吧,人再坚强也有脆弱的时候,面对艰难困苦难免会垂头丧气,面对多重打击难保不心灰意冷,单纯的君子固穷必定容易松动的。塾不知有些追求是可望而不可及,有些信念是逆势而为,有些愿景是镜花水月,但是使人义无反顾,孜孜追求的动力就是希望。
对,君子固穷的动力就是希望。梦想遥不可及但是能趋近之,这也就是巍巍华夏,上至五帝,下至明清,只有以死殉功业和国难,无人为个人理想幻灭而自杀的原因。在坚持道义的过程中,痛苦和虐心总是相伴始终,反抗和冲撞如影随形,人世间众多悲剧也就因此而诞生,而悲剧能摧毁意志不坚定的人,却摧毁不了勇于怀抱宏大志愿的人,因此固穷的人身上便多了一层悲壮苍凉的气概。孔子道穷,曹操力穷,诸葛亮势穷,李白志穷,苏轼仕穷,然而始终不离不弃,不偏不倚,苦心孤诣,正是源于心中希望之灯不灭。正如王渤所说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即使折翼,也要挂于扶桑枝上。
因此我敢断言,太白的大鹏不是庄子那逍遥自在的大鹏,而是鸿鹄之志,建功立业的大鹏。因为君子固穷,太白在临终前才深深体会到孔子道绝之叹的无限悲痛之情,人在弥留之际,一生往事会滑过眼帘,当那一首《上李邕》涌上眼前时: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太白应该会瞑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