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结束过半,看着卷纸,要说心里没有一丝丝成就感那是骗人的,忆起他们初一考试时七十多分的失落眼泪无助,家长们的焦虑不安惶恐,那时的我,能给予的仅是一丝绵薄的信心与鼓励。
某个教育专家说,现在的培训机构是学科知识➕心灵辅导的教育,诚然,我和孩子们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相互依存,共同成长。我们教学相长,是学科知识的增长,也是心灵的成长。其实细想起来,所谓教育,不过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而已,我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一种物质,不是单纯的实验操纵者。我总会和孩子们分享一些生活见闻,表达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诸多看法,也总是告诉孩子现实社会属实不像记叙文中那样尽善尽美,那些真善美有部分是站在应试教育的道德制高点上所设置的美好憧憬,你可以在此刻于我自由地保留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觉得比起标准答案,孩子们的思考才是最为可贵的,它无需一个刻板的分数加以评判、无需标准化的格式、无需刻意的技巧。每一次的互动谈谈生活二三小事,也使得我和学生们彼此走近,其实,心灵的开放是相互的。或许也是我的心灵没有对孩子们高墙璧立,大门紧锁,加之卫兵,孩子们对我亦是心门大开,任我侵扰。
但应试教育不可逃避的始终都是那个红得刺目的成绩,都说语文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我的一位学生家长是某中学名校的优秀班主任,我们在交谈中时常探讨何为教育,教育的本质何在?成绩的提升与自我人格的塑造、孩子的思考能力孰重孰轻?在学生眼中她是一位让人敬畏的老师,在家长眼中她是一位让人敬服的老师,在我眼中她更是一位让人敬佩的母亲,在每一次孩子不那么理想的成绩中我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学习的焦虑,更看到了她对孩子教育的坚持,是一份对孩子学习能力以及思考方式培养的执着,教育的初心本不就是这样吗?交谈后我也在自省,我始终觉得补知识不如补学习能力,补能力不如先让孩子们相信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有时我也会给孩子们设定不过高的目标,我自知孩子们未必总能达成我的目标,但我愿意相信并让他们也深信自己是具备这样的优秀能力。我总觉得比起成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在一次次的挫折中获得自信,人生之路漫漫长,他们要追求的远方岂止当下?其实孩子们成绩单里让我更引以为傲的是那两个91分、99分的孩子,那俩个孩子在过去一年多的考试里,从及格线至今,他们经历了更多对花期绽放的渴望,经历了更多被人责备后的独自等待,每个人都在努力更好,但他们要在努力的同时还要努力在每次不那么尽如人意的成绩中更相信自己。
花开无期,需要等待。如果教育真的有什么捷径,那便是慢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