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压席鱼想到祭祀的那些事儿(春节系列短文1)

1.买鱼

上班下班都要经过一座联结市区和乡下的桥,桥下有个空旷的路口。临近春节,那里总是围着一群人,在交易着各种新鲜的农家蔬菜,还有活鱼,在水盆里浅浅地翔着,不时摆动下尾巴,看起来是想表示挣脱被囚困被宰杀命运的强烈意愿,却无意中给摊主做了最好的形象展示。

“无鱼不成席”,老家有逢年办席时有压席鱼的传统。所谓压席鱼,就是这道由鲫鱼做成的菜,放在席桌的右上方,也就是东北角,不是用来吃,只用来配菜展示。春节期间,从除夕的年夜饭,到初二开始家里接待来拜年的访客,这道压席鱼每次都会端上桌,席罢又会原封不动地端下去。一般来说,到初十左右,来拜年的亲戚逐渐稀少了,但个别的家庭甚至到正月底还有访客。这期间,压席鱼也就一直留着,最久的听说到二月二家里的压席鱼还在。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能把压席鱼保存这么久,主妇们也是穷尽了各种智慧来。但无论如何,这时压席鱼肯定不能食用了,只能倒掉。据母亲生前说,在困难时期,买不起压席鱼的家庭,就找木匠雕一个鱼来代替。

既然如此周折,为什么要做这道只为看不为用的压席鱼?这个习俗源自何时?压席鱼承载着什么样的传统文化?

买鱼的人也不少,一边讨价还价,一边还说着其他的事儿。

看我在挑大的,旁边穿着蓝色羽绒服的中年人很惊讶地问:“这鱼又不吃,不如挑小的,还便宜。”

这回轮到我惊讶了,买回去不吃,为什么还要买?

听到我这样问,周围人们停止了挑鱼,纷纷七嘴八舌起来。南通话虽然和普通话在发言用词上有很大差别,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还是听懂了一些。他们大体意思是,这些鱼买回去是祭祖用的,一直摆放在那,人是不能吃的。

南通成陆较迟,本地人的先民多为“流人”和外来的移民,故而南通的民俗风情,与周边地区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少独特的地方。我对南通的祭祀习俗了解甚少,曾为此专门请教过教我学车的教练,他给我做了详细的介绍,但我记住的很少。只知道每年有几个特殊的日子,比如死者生日、忌日、冬至、除夕等,是要祭拜祖先的。除夕祭祖一般是在中午,当地人称谓“烧经”。一个小方桌或者案子上,供着鱼、肉、蛋、油煎豆腐四样菜,另加一大满碗米饭,另备酒水和筷子,以寄托对亲人的缅怀感恩之情。也有用肥肠做祭品的。每道菜都是有特殊寓意的,大多与谐音有关。鱼寄寓着“年年有余”,豆腐祝福家里越来越“富有”,肥肠则象征着“长长久久”。

傍晚,农村的人们还会在日落之前,在同族长者带领下,去附近土地庙祭祀,香烛纸马,恭敬如礼。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福字倒贴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
    任纪伟阅读 738评论 2 2
  • 地球上有个古老而优秀的民族,每到农历的岁末,便如鸿燕般大批迁徙,千山万水,爬山涉水只为回到那个叫“家”的地方!一家...
    红樱桃的凌波微步阅读 964评论 78 72
  • 序言 在此春寒料峭的季节,谨以此篇暖文慰籍各位超龄儿童迷茫的心! (一)春节前:浓浓的年味来袭 记忆中的春节,似乎...
    风清扬_8b91阅读 724评论 1 1
  • 文/大大同学 又是一年,不如谈谈春节吧 百节年为首,春节又称之为过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我的家坐落在广东一...
    大大同学阅读 400评论 3 2
  • 当前文章已转为仅自己可见,如有疑问可查看「消息 - 其他提醒」,你也可以 点此申诉 《简书诗词大会》第六十期(20...
    陈良心阅读 3,251评论 42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