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公元637年)
1、
春,正月,改封郐(kuai)王李元裕为邓王,谯王李元名为舒王。
2、
正月五日,任命吴王李恪为安州都督,晋王李治为并州都督,纪王李慎为秦州都督。将要前往就职,皇上赐书告诫他们说:“我本来想要送给你们一匹珍玩,但怕你们更加骄奢,不如送你们这一段赠言。”
3、
皇上修建飞山宫(在洛阳)。正月十四日,特进魏徵上疏,认为:“隋炀帝仗恃其富强,不考虑后患,穷奢极欲,使百姓困穷,以至身死人手,社稷化为废墟。陛下拨乱返正,应该思考隋朝失去政权的原因,以及我们为什么能得到。撤毁雄伟的宫殿,安居于低小的房屋;如果在旧有的地基上扩建,在原有的房子上装修,那就是以乱易乱,再殃必至,天下得到很难,而失去很容易,能不深思吗!
4、
房玄龄等之前受诏制定律令,认为:“旧法,兄弟分居,则官荫互不相及,但是,谋反却连坐皆死;祖父官荫可以到孙子身上,但祖父谋反,孙子则只需判流放。于礼于情,都不恰当。如今定律,祖孙与兄弟连坐的,一律改为发配苦役。”皇帝听从。自此,比起古代的死刑,减少了三分之二,天下称赞,人民得到实惠。
房玄龄等定律五百条,立罪名二十等,比隋律减少死刑九十二条,改流放为有期徒刑的七十一条,其他削烦就简,变重为轻的,不可胜纪。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余条。
在李渊时代,武德年间旧制,在太学奠祭先圣先师时,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飨;房玄龄等建议停祭周公,以孔子为先圣,颜回配飨。又删定武德年以来皇帝敕令,留下七百条,至此颁行。又制定枷、手铐、铁链、铁锁、棍仗、竹板,都有长短宽狭的制度。
自从张蕴古之死(见637年记载,为罪犯辩护,激怒李世民,被绑到街市斩首),法官们都以为嫌疑犯免罪为戒;有时无罪判刑,或轻罪重判,上级也不追究。皇上曾经问大理卿刘德威::“近日刑网稍密,为什么?”回答说:“原因在主上,不在群臣,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对判刑过重的法官,减官三等处罚,对判刑过轻的,减官五等处罚。但是现在呢,对判刑过重,或无罪判刑的,没有处罚;但是如果不恰当的轻判,则处罚比规定的更重,所以官吏们为了自免,竞相重叛,并非有人教唆他们,而是他们畏惧被治罪的缘故。陛下如果一律依法判决,则此风马上就改变了。”皇上喜悦听从。由此判决公平。
华杉曰:
这里有一个重要讯息,太学以孔子为至圣先师,是从本年开始,之前是周公,孔子只是周公的配角。中华文明的奠基人,应该是周公。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就是说,我没有创作什么,只是记述往圣先贤的教诲罢了。他当然不是“述而不作”,而是“述而作”,“借述而作”,记述谁的呢?他说“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溯到尧、舜,以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为宪章。尧舜只是传说中人物,文王、武王才是历史,文王、武王之道是什么呢,就是周公之道,周公制定《周礼》,塑造了中华民族,一直到今天,我们还生活在《周礼》之中,本质、本色都没有改变。理解周礼,就能理解中国。
5、
皇上认为,汉朝皇帝登基之日就开始预先建造陵墓,免得去世时子孙仓促劳费,又志在俭葬,以免子孙纵欲奢靡;二月二日,给自己定下陵墓规格,就借山为陵,墓不要大,能放下棺材就行了。
华杉曰:
前面两次提到“借山为陵”,古文是“因山为陵”,就是不要“堆山为陵”。帝王陵墓都像山一样高,平地堆山,土方量太大,劳民伤财。因山为陵,就是找一座合适的山,就以这山为陵墓,挖个洞把棺材放进去就行了。这就省钱。
6、
二月九日,皇上前往洛阳宫。
7、
皇上到了显仁宫,地方官吏因为接待物资储备不足,有被处罚的。魏徵进谏说:“陛下以储备不足而处罚官吏,臣恐怕大家见风转舵,愈演愈烈,以后就民不聊生了,这也不是皇帝出巡的本意。当年隋炀帝暗示郡县献食,视其丰俭以为赏罚,所以天下叛乱。这是陛下所亲眼见到的,为什么还要仿效他呢!”皇上惊道:“如果没有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于是对长孙无忌等人说:“朕以前从这里经过,买饭吃,租房子住;如今供应如此,还嫌不足啊!”
华杉曰:
皇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会放大一千倍,一万倍,一亿万倍,因为一人定国,全国都围着他的风向转。之前杀了一个张蕴古,就在全国兴起冤狱。现在处罚一个没把皇帝接待好的官员,以后各地官员就会竞相接待,你献美食,我献美女,当地人民有什么宝贝都要巧取豪夺来献给皇上,皇上就成为全国第一大匪首,而自己还不知道,以为是天下富足和人民爱戴,直到亡国之祸从天而降,自己脑袋搬家。这就是魏徵讲的道理。李世民惊了,因为他一下子猛醒了这不可思议的可怕后果。
李世民念念不忘要修建洛阳宫殿,如今官吏没把他接待满意,就要处罚人,这是追求生活享受的本性。但是,魏徵一句话,他马上就能警醒改过。
《中庸》把人弃恶从善的境界分为三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生知安行,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本性就是善,一行不善,就心中不安,不舒服,自动就纠正了,在善道上自动巡航,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他随心所欲,都不会干坏事。学知利行呢,还是想放松自己,但是通过学习,懂得行善对自己最有利,所以能管住自己。困知勉行,是真不想行善,就想放纵自己,但是呢,前面有做坏事被惩罚的教训,吃一堑,长一德,知道坏事干不得,到时候吃不了兜着走,于是勉强自己,强迫自己去行善。孔子鼓励说,不管你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还是困知勉行,只要你去行了,结果都一样。
李世民是什么行呢?他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三行合一”,生知安行,是本性善良,想要做一个好人,一个明君圣主。但是人人都想啊,只是都做不到!李世民能学习,懂得那深刻的原理,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然后知行合一,这是他的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呢,那要感谢隋炀帝杨广了,杨广的行为和后果,他是亲眼看到,亲身经历,这个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杨广吃一堑,李世民长一德,杨广摔的跟头那么多那么大,李世民的品德就又高又厚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的治乱循环,在改朝换代的大循环中,朝代之内还有小循环,以汉朝为例,汉朝建立,前面有亡秦的惨痛教训,困知勉行,所以从高祖到文帝、景帝,都与民休养生息,天下大治。到了汉武帝,就膨胀了,以至发展到资治通鉴所说“有亡秦之实,而无亡秦之祸”,秦始皇的坏事他都干了,只是侥幸没有亡国。下两任皇帝,汉昭帝和汉明帝,又吸取汉武帝的教训,能困知勉行,拨乱反正,国富民安。再传一代,汉元帝,又放松了,国势从此衰落。
我们必须拼命努力,才能留在原地。一放松自己,君王就会变坏,国家就会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