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藏书《嘉莉妹妹》典藏版很有几年了,一直放在书柜里落灰,直至去年举家从南方搬迁到北方,我也没舍得处理它,又把它带到了现在的家中,依然搁置在那里。
前几日,偶然听了《嘉莉妹妹》的音频,便被主人公悲惨又跌宕起伏的命运深深感染,开始向对待一个晚辈一样牵挂于心了。赶快取来那尘封已久的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先来简单介绍下这本书吧!
《嘉莉妹妹》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是《珍妮姑娘》的姐妹篇。
《嘉莉妹妹》描写了农村姑娘嘉莉来到大城市芝加哥寻找幸福,为摆脱贫困,出卖自己的身体,先后与推销员和酒吧经理同居,后又凭美貌与演技成为演员的故事。作家以嘉莉为代表深刻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对贫苦人民压榨的残酷性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对小资产阶级分子的腐蚀性。
刚刚结束整本书的阅读,内心各种情绪起伏,对嘉莉妹妹和男主人公最终的结局都唏嘘不已!
女主人公——嘉莉妹妹终于获得了她一直唯一感兴趣的孜孜以求的物质追求,这也算是她的一个好结局吧!可是她一路走来,内心一直是极端空虚的,即使最终物质生活无比丰富,她还是孤独寂寞的。她的一生没有得到过真爱,她也没有付出过真爱,可谓是悲惨的一生。
男主人公——赫斯特乌德这个曾经的美国上流社会的经理,逃到纽约后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最初还可以勉强谋生度日,经历了破产之后,找工作低不成高不就,就萎靡不振了。最后为了一口饭和一个容身的睡觉之所,不得不干最底层的工作以至于最后上街乞讨。悲惨的结局终于来了,受不了生活的煎熬,他自杀在脏乱的收容所里了……
先来剖析下女主人公的命运吧!
嘉莉是出生社会底层的磨坊工人的小女儿,她不甘愿这一生就在乡下老家过这单调枯燥狭小的生活。于是正值青葱岁月,单纯纯洁的18岁农村姑娘怀着年轻无知的幻想,来到了芝加哥,寻求新的生活,寻求幸福。
一段日子下来,嘉莉很快感觉了失望,她的梦想破碎了!她住在姐姐家充满寒酸和屈辱的环境里,但她心里对富人们寻欢作乐,锦衣玉食的花花世界充满了羡慕与向往。她一方面不满现状,另一方面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甚至连维持基本的生存都是异常艰难。
为了生计,嘉莉只好怀着朦胧的希望出门去找工作。可是,她得到的都是“不要人”的冰冷冷的回答。最后,好不容易才在一家制鞋厂找到了工作,工作环境非常糟糕,工作本身非常辛苦。尽管如此,她所能挣到的工钱每周只有4块半。但祸不单行,一场疾病让她失去了这得来不易的工作,严冬也不期而至,她没有外套、呢帽、棉鞋,风吹到身上就打寒颤。
正当嘉莉心灰意冷的时候,她遇到了那个在火车上偶遇的年轻推销员杜洛埃——嘉莉生命里的第一个男人。为了身体,也就是物质意义上的生存,嘉莉经过一番无谓的挣扎后,很快开始了她道德和人性的堕落。她委身于那个推销员,做了他的情妇。
其实杜洛埃只不过是按老规矩玩一场追求女人的把戏罢了。嘉莉渴望着幸福,但是嘉莉仍时常感到不安,她即为杜洛埃总不正式与她结婚而困惑,又为自己并不热爱他却害怕失去他的关心而挣扎。也就在这时候,上流社会的酒吧经理赫斯特乌得出现了,嘉莉感情的天平倾向了赫斯特乌得这一边。
嘉莉和酒吧经理两人你来我往,很快坠入情网,他俩常常穿行在灯红酒绿之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嘉莉这才看见梦境和现实的一致。然而,这样的生活不可能来得这么容易,走到平坦之地,一定要来一段陡坡,甚至是火坑,酒吧经理出事了。无奈之际,赫斯特乌得携带嘉莉逃到纽约。
在纽约的日子可不是那么好过,昔日无限风光的赫斯特乌得在纽约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嘉莉对失去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前酒吧经理开始嫌弃起来。嘉莉被迫走出去谋生,在剧院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后,获得了初步成功,嘉莉对这个完全依赖她而生存的负担就厌恶到了极致,绝情地抛弃了他——她之前的饭票!
嘉莉在演艺界越来越成功,物质的丰富也难以弥补心灵的空虚,嘉莉发现:有了再多的钱,她终究还是不幸福的。
嘉莉的命运揭露和批判了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靠诚实劳动找不到出路,只有道德沦丧、出卖自己,才能得到金钱地位,在这样的社会是难有真正的幸福。
下面该是男主人公了。
男主人公赫斯特乌德是芝加哥的名流,当年,他曾是芝加哥红极一时的酒吧经理,是社会上有势力的人物。在许多像他这样春风得意、衣冠楚楚、寻欢作乐的人当中,用很形象的一句俗话来说“他能呼风唤雨”。
赫斯特乌德有着商业领域成功男人的一切特点:有家有室,人到中年,喜新厌旧,总喜欢在年轻女子那里寻找青春的力量。他被嘉莉的美貌和单纯所吸引,迷恋嘉莉,最后终于导致了他的妻子提出离婚并索要赡养费,使他变成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因为他的财产都记在他妻子的名下。
一念之下,他偷了酒吧的巨款,带着嘉莉一同逃离了芝加哥,来到了纽约。在纽约,前酒吧经理四处奔波寻找职业,最开始和别人合股经营一家酒吧,可以勉强维持两人的生活,却不幸破产了。
他开始四处寻找工作,却一无所获,毕竟他也慢慢衰老了,已经在求职市场上处于劣势了。而且有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创业,他自暴自弃,颓废度日。后来闯进赌台,几次赌博下来把维持家用的钱输的所剩无几了。
正巧布鲁克林的电车工人在闹事,急于招聘司机,赫斯渥便去求职。但是,当地在警察保护下驾车驶出公司时,就被人们“工贼”的骂声包围,石块击碎了车窗的玻璃,险些砸上他的脑袋,最后他只好悄悄逃走。生活的开支全靠嘉莉的收入,嘉莉对他产生了厌恶,赫斯特乌德在她眼前,变得像一架破旧的生了锈的机器。她离开了他,独自一个人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
赫斯特乌德逐步穷困潦倒,他衣衫槛褛,骨瘦如柴,饥肠辘辘,全靠救济和乞讨为生。他多次向路人乞讨又多次被拒绝。在一个寒冷冬夜,他躺在乞丐收容所的黑屋,让煤气帮助他获得了解脱。
赫斯特乌德原本有钱有势,春风得意,但一朝失去金钱和地位,就会从此不得翻身,即使费尽心机,也是枉然,终于落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底层。这其实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性的表现,也充分表现了小说揭露和否定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主义倾向。
对于嘉莉悲惨的一生,有些是能理解和同情的,但无情的抛弃和一味地贪慕虚荣,还是太不道德了!至于前酒吧经理的悲惨结局,有过那么一瞬间怜悯,毕竟逝者已逝。但终究还是觉得这样的结局是大快人心啊!让你咎由自取,活该!让你作,让你不安分,活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