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创造互联网,真是神奇。
90年左右出生的人是见证电视、互联网发展的一代。还记得小时候家里21寸的彩色电视机只能收5个台左右,后来通上闭路,全国省台大部分都能收到,但是十一二岁的我还是固定看几个台,山东综艺频道、生活频道和湖南卫视,他们就是小孩子的天堂。有一段时间搬家,闭路坏掉就没有再修,电视只能收到两个频道,山东卫视和垦利频道。我经常蹲坐在小马扎上看着这两个频道洗衣服,因为内容有限,连电视中的骗人广告我都看的不亦乐乎。但也是那段时间,我看了全世界最多最优秀的电影(因为垦利频道天天播电影),因为资源匮乏所以我看的非常认真,《罗拉快跑》《牛仔裤的春天》在那段时间就是我洗衣服打扫卫生的消遣陪伴。当然,我并不认为是因为自己年龄小,所以对资源的满足感就很容易达到,在十几年前,大家对信息和新闻资源的需求普遍是偏低的,一个地方新闻就足够全县家庭津津乐道一段时间。
后来台式电脑慢慢普及,每个家庭都装上了电脑和网线,QQ成为网上最流行的交友方式。在上大三之前,QQ一直是我聊天的主要工具,使用非常频繁,状态一天一发。第一次意识到QQ会给自己带来议论和评价是大一的时候,因为刚刚远离父母过独立的生活,对有点紧张也充满期待,索性每天起床后在QQ上为自己打气,发一些激励自己的心灵鸡汤(那还是一个心灵鸡汤备受欢迎的时代,哈哈),后来与好朋友打电话时,她一脸嫌弃的问我:“你干嘛每天发那些东西啊,受不了”。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网络是一个公共平台,它无时无刻不向外人输散自己的信息,所谓QQ状态不是自己发泄或表达的渠道,因为它不是一个隐蔽的平台,而更像个人的形象“代言人”。再后来微信火了,风头一下子超过了腾讯,因为它最大的亮点是私密,只有自己的好友才能看到留言和点赞。但是,值得思考的是微信朋友圈真的就比其他聊天软件私密吗?举一个很简单又不失尴尬的情况,因为朋友圈的私密性,我们会更大胆的在里面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在状态的底下与不同的朋友谈天说地,因为以为其他人是看不见的,结果发现他们俩是共同好友,着实尴尬。所以总结就是微信朋友圈私密但有时候又充满尴尬。
我有一个朋友,经常被朋友圈困扰,给自己带来消极情绪。有时候给别人发消息,没有回复却发现他在别人的状态底下点了一个赞,生气;自己发了一个状态,朋友没有给自己点赞却给别人的状态点了赞,生气;发现别人朋友圈不是发好吃的就是出去旅游,别人的生活比自己的生活过得好,生气;同时给一个人留言,结果对方只回复别人,没有回复自己,生气;发朋友圈总有多管闲事和嘴欠的留言难听,自己看了生气,让别人看见也不好,生气。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朋友圈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微信的点赞回复提醒的设定已经不能把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的原因简单归结于没有人点赞了,尤其是心思细腻的人,以上的状况都会给自己带来消极的打击,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并不代表大多数,受再大的打击再多的生气仍然都阻挡不了大多数人发朋友圈的欲望,也包括我。我经常分析这种冲动的原因:当我玩的特别开心的时候;当我心情特别低落的时候;当我拍到一张特别有感觉的照片的时候;当我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或电影的时候,这种发朋友圈的情感就特别足,恨不得马上编辑完文字和照片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也是有时候会删除曾经状态的原因,过于兴奋时发的朋友圈总让人后悔。许多调查认为发朋友圈是为了塑造自己形象和进行炫耀,但是,据我观察大家更多的是分享,分享自己的喜悦和收获,微信的便捷以及收藏功能对使用者而言更是一种纪念。当然,随着阅历的增加,价值观也随时发生变化。当发现一件事没有意义的时候,发朋友圈的冲动就减少了,这种心态的转折让我们从关注他人的一举一动转为关注自己,不再那么重视别人的点赞和评价,转而去认真的关心和认识真实的自己。
有段时间我对网络和人际关系充满恐惧,越来越感觉自己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无论是网络中的社交还是现实生活的关系网,尤其生活在小县城里,大家都在互相窥探着彼此的生活,网络是通过朋友圈和微博,现实生活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网口口相传,自己既是受害者又是入侵者,这是多么可怕。当然,尽管朋友圈会经常给自己带来困惑和烦恼,但是不得不说我们已经离不开它了,发送消息,传播信息,通过朋友圈点赞与似近非近的朋友或亲人保持联系,起码见面的时候还能说一句:虽然好久不见,但我昨天还给你点了一个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