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阅读本文之前,首先请想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你读过多少书?记住了书中多少的内容?又从每一本书中获得了什么呢?
读书就像吃饭一样,大脑就是我们的胃。当我们通过阅读,将沁人心脾的散文、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以理据争的评论、侃侃而谈的热门报道等,七荤八素的知识传输到大脑,大脑是将这些内容分门别类的进行储存,还是一干二净的遗忘到十万八千里以外,如便便一样,一泻千里之后,自身没有吸收到任何营养,依然骨瘦嶙峋呢?
正确的吃饭方式和胃巨大的消化功能是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的主要方式。读书亦如此,拥有正确的打开方式,才能事半功倍,有效的将知识转化为自身健硕的骨头和丰满的肉肉。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副标题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顾名思义,书中详细介绍了用读书笔记的方法,改变读书方式,牢记书中的精华,将知识据为己有。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曾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即使只记下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02
现存比较早,比较有名的读书笔记是南宋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作者在阅读“经史子集”过程中,记录下的一条条读书笔记。到今天为止,《困学纪闻》依然被奉为珍宝,尤其是古典整理的专家,甚至将该书作为原始资料与考据成果。
现代人也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但是很少以单独的读书笔记出版发行,大多收集在各种文集、杂谈中,如《胡适文存》,《读书杂谈》等。
看到这样的读书笔记,在书海中踟蹰前行的读者,不必气馁或者怀疑自己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本来就是私有化的一种记录,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够满足日后的查阅,就是最好的读书笔记。因此只要保持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就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我曾经也一度怀疑自己的读书笔记,条理不清晰,没有固定的章法,心理类、国学类、各种摘抄,糅杂在一起,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很难准确找到某一观点记录在什么地方。有的时候同时阅读好几本书,看到新颖的观点或优美的文字,随手就记录在身边的笔记本上,导致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碎片化,为日后的查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这样的烦恼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的到了一一解决,只要按照书中的做法行动起来,就会写出一本本浓缩精华、超实用的读书笔记。
03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最推荐的读书笔记是“葱鲔火锅”式,这是一个能够将你读过的书铭记于心的绝妙方法。
读书笔记必备的三要素:
·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 书名
· 作者名
当记录读书笔记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读书的同时自然就会拿出笔记本和笔。就像吃饭的时候,必须搭配蔬菜一样,天经地义,顺其自然。那么就可以加入以下两个因素:
·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 自己对这篇文章或某一个观点的感想(评论)
在摘抄的段落前面,用一个符号进行标注,如“O“等自己喜欢的符号。在自己的评论句子前面,用一个符号进行标注,如”“等自己喜欢的符号 。这两个符号最好不要轻易更换,所有的读书笔记最好统一,方便日后查找。
在每一段摘抄的后面,当时不一定都会有自己有感而发的评论,因此就要进行适当的留白,方便日后随时查漏补缺。
到目前为止,我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记录读书笔记。“葱鲔火锅”式的读书笔记最大的优点就是,全部用手写的方式进行记录,最大的缺点也是手写。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优美的文字或新颖的观点字数很多,手写的过程中就会占用很长的时间,拖慢阅读速度,打断阅读兴趣,丢失阅读的乐趣。尤其是遇到震撼心灵,引起共鸣,矛盾冲突环环相扣的文章时,一心一意,只想一气呵成,纯粹的读下去。
这时我就会将应该摘抄的书页进行折角,首先满足自己贪婪的阅读欲望,阅读完整本书以后,再次对折角的页码进行第二次阅读。在把握全书基本格调的基础上,或许会产生全新的想法和启示。
04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子”,记录读书笔记不仅仅是为了加深对文章的印象,更是自己与书交流的证据,是为了方便日后重读、查阅、形成自己的知识库。
根据书的重要程度,可以像这样选择进行重读:
· 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
· 想回忆起更多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
· 想重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每一本亲手写下的读书笔记,都是自己思想的精华。随着阅历、经验、知识的增加,在重新阅读读书笔记中,也许曾经一知半解的句子,此刻得到了顿悟;也许曾经优美的片段,让你触景生情;也许某一句哲理,让你懂得生活本应如此。在你的留白之处,慎重填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都来了,留下个喜欢再走吧,给我继续创作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