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今天的课程,才发现,这么多年,竟然离正确的阅读方式还有很长的距离。上次精读营的活动感受就是“无输出,不阅读”,没有输出的阅读,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与作者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可能还没开始就已经画上句号了。这些年真有些焦虑,根本原因就是觉得自己和书的距离有点远。是没读吗?不是的,借书、买书从未停止,图书馆和书店也是逛得最多的地方,床头沙发茶几办公桌背包里也都能看到书籍的身影。可是,那种荒芜感,那种如影随形的焦虑,那种一切都无法把握,一切都如沙流逝的无力还是围绕周身,无处遁逃。现在想来,应该是我在看书,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真正的读书,其实是在读自己。阅读的过程是审视自身的过程,在漫游期间,应该有深刻的理解,有足够的思考,还有很多的联系。最后,形成自己的文字。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过程。这一过程中,思考是关键是重点它高于一切。很多年来,一直告诉学生,读书时一定要读思结合。唯有思考才是打开阅读的正确方式。一段时间里,引导他们坚持写读后感,成效显著。最朴实最普通但也是最有效的读思写结合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变化是令人欣喜的。在很多年前,办公桌的玻璃下放着一张小纸条:今天你读了吗?今天你写了吗?日日对着两个问号读读写写,那段时光是充实温厚的,至今清晰地留在脑海中。而其他许多日子却早在如水的岁月中模糊了影像。以写为目的的阅读,思考才会不得不随行,只有思考伴随,阅读才能体现它真实的意义。